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成升魁,男,1957年4月出生,合阳百良镇西宫城村人。出生不足一岁,父亲去世,兄弟姊妹7人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求学之路甚为艰难。1975年元月在百良中学高中毕业后,他便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有短暂的大队科研站、公社棉检站临时工和民办老师的经历。生活的艰辛铸造了他坚毅、刻苦和发奋向上的意志品质。高考制度恢复后,经过许多不眠之夜和艰辛努力,于1978年9月考入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7年,留校任教,兼任系研究生秘书。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品学兼优,喜爱文体,尤其是民族乐器,经常参加系、学校文艺活动。留校工作后,参加校教工乐队。1987年9月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90年毕业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综考会)工作,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期间,先后担任农业资源生态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5年在以色列本·古列安大学应用研究所(InstitutesforAppliedResearch,Ben-GurionUniversityofTheNegev)访问留学。1995年底回国后,至1999年末,先后担任综考会主任助理,副主任和常务副主任。1999年底,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要求,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与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资源所)。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近20年来,他主要从事区域农业发展、资源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规划、区域发展研究与规划工作,先后主持十多项国家攀登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项目、西藏自治区委托项目或课题。他所主持的国家“九五”科技攀登项目“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2000年以来主持完成的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规划、西藏自治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西藏自治区农业发展规划、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规划以及西藏昌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等,使他成为我国青藏高原科技领域知名的中青年科学家;带领地理资源所中青年科学家研究小组完成国家计生委下达的“国家人口与资源环境重大战略问题研究”课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科学论断,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受到部委和国务院的重视;主持完成的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我国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观点和结论,受到学界和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他涉足多学科研究领域,注重科学思维和学术修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近些年活跃在农学界、资源科学界、生态学界和地理学界。20多年来,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近百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6部,主编规划专著7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和三等奖(1987)各一项,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1998)。近10年来,他还为国家培养了8名博士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尚未毕业在读博士生7名,博士后2名。
由于在学术上的贡献,目前,他是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董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耕作制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粮农资源开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邀教授;《资源科学》主编,《自然资源学报》副主编。
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十多年以来,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他参与或主持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如中国与欧盟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指标体系研究”,中、美、印合作的“中国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等。近些年,他受邀出访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虽然他已离开家乡27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他是农民的儿子,没有忘记他的根深深地扎在合阳这片沃土里,没有忘记在这片热土上仍然有他的父老乡亲。1992年,他由国家经贸委聘任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项目“中国西北干旱农业”的国内专家,在他的协调和努力下,把合阳县甘井旱农试验站(陕西省农科院李立
科先生负责)列入该项目试点之一;他带领国内外专家和有关部门领导来到合阳进行了实地考察。在研究工作中,他始终充满了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感情,但也始终充满科学的理性。在多次的西部贫困地区考察研究工作当中,包括正在执行的国家铁道部委托项目“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发展规划”,他都是通过大量的科学数据和严密的分析,为贫困地区的发展,为贫困人口的脱贫,向相关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提交咨询建议。为了农村发展、农民富裕以及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仍在竭尽全力,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