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0年-1972年]
林汉达(1900—1972),笔名林迭肯、林涛,镇海龙场乡林家村(今属慈溪市龙山镇)人。
1900年2月17日,林汉达出生于今龙山镇林家村一个农民家庭。8岁寄1129817864.bmp读邻近地主家,9岁入私塾读书,但大半时间帮父母干活。14岁后至上虞、宁波等教会学校读书。1919年夏中学毕业,在母校任教,后于1921年秋考取杭州之江大学。同年获全国大学生英语比赛第一名。毕业后,任宁波四明中学英语教师。1928年秋应聘任上海世界书局,后为英文部主任、出版部部长。1937年考入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院,攻读民众教育,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并读满博士学分。
1939年秋,林汉达回国,从事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时值抗战,杭州之江大学迁至上海,林汉达受聘为英语教授,后任教育系主任、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等职,编著出版多种英文读本与教材。1941年,之江大学内迁,林汉达仍留上海,开始研究拉丁化新文字及编写中国历史通俗故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林汉达无所畏惧地投入反内战、争民主的群众运动。他与马叙伦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进行革命宣传,上街演讲。他奋不顾身,亲自出面成立进步团体,支持-,热情营救被捕学生。1946年,他带头参加上海10万人欢送“六·二三”反内战、争民主赴京代表的群众大会,并当选为大会执行主席,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会后不久,被国民党 政府严令通缉。后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安排,秘密护送到东北解放区,化名林涛,曾任关东文协理事长、大连市新文字协会理事长、光华书店总、辽宁省教育厅厅长、辽北学院副院长等职。他深入农村,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制定了一套扫盲工作计划,并自编教材,亲自授课,培养中小学师资,出版了多部文字改革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称为“林氏新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林汉达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副总、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129817886.bmp林汉达学贯中西,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著作丰富,涉及面广,颇有影响。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及英语教材《英语文法ABC》、《英语》等;文字改革方面的著作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连写、定型、注调、分部、国语拼音词汇》、《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上下五千年》等,共达60余种,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编写的通俗历史读物,深受青少年读者的欢迎,成为爱国主义的极好教材。他在去世前还完成了周恩来总理委托他审校的一部翻译书稿,当时他抱病工作,通宵达旦,就在审完书稿的当天晚上,心脏病发作,1972年7月26日在北京去世,为党和人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表达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赤胆忠心。
龙山镇 龙山镇位于富饶的慈溪大地的最东端,南面紧邻港城宁波,东北濒临杭州湾,329国道横穿腹地,距宁波市区仅30公里,交通便利。杭州湾大桥建成后,龙山至上海仅需1个半小时。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农垦场,在册人口2万,在册人口约为2万人。 历史源远流长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即有人居住,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龙山……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