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珠(菊花石雕)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我叫曹明珠,男,生于1949年11月,汉族,高中文化,家住湖南省浏阳市古港镇,我出生于一个上辈两代均系木雕工艺的家庭,小时候据父亲说起家史,老家原住浏阳北乡,祖辈都以木雕手艺维持生计,在抗日战争前期,全家搬迁到浏阳城
关镇(现浏阳市)柴家巷(现新文路),那时整条街全部是木工以做家俱为主。他们是开了一个木雕作坊,雇用员工多人。但不幸于1938年9月,城关镇惨遭日军侵袭轰炸。当时我祖父就是在轰炸中丧生。至此难以生存,无奈我父亲又只得拖儿带女,逃离这伤心之地,来到浏东古港镇,租用周姓房屋一栋重操旧业,悬牌“曹柏福木雕坊”直至解放后成产手工艺合作社,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从小受父辈的技艺熏陶,10多岁就开始学习雕刻,并深深的爱上了这个行业。小时候听说永和有菊花石,出于好奇心到永和弄了几块石头回家,尝试了一件取名为《丹凤朝阳》的砚台。虽然雕刻粗陋,却引起人们的注意,受到好评。但那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工艺美术品都被认为是“封、资、修”的产物,我的习作也同样遭到非议,差点受到批判。后来曾参加过省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专业理论培训且领取了合格证书。菊花石雕,原料开采十分困难,雕刻工艺难度很大,制作工期长,见效很慢。因此,有人认为,搞菊花石雕,不如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来钱快,效益好。
当时,从事菊花石雕的艺人,一直处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态。我没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四十多年来,我对菊花石雕技艺的执着追求,热心不减,倾注了我的全部精力,走过了漫长的艰辛历程。面对一块块毫无生气、冰冷的石料,我如获至宝;创作设计时,我绞尽脑汁,通宵难眠;雕刻时,粉尘飞扬,弄得面目全非,有时手脚被砸得鲜血直流、疼痛难忍。对此,我都毫无怨悔。我深深的懂得,精湛的技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掌握,获得满意的效果,实现个人的价值。作为菊花石雕的家乡人,更应该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1988年秋季,我只身一人,身背挎包,装着锤子,凿子。骑着一辆永久牌的旧单车外出,一去就是半天或一天,有时甚至雨天也不例外。我想“永和地隔古港不过十多华里,水路是一系的,根据地壳的变化动向,永和既然有可爱的菊花石。古港一带也应该有,我去找找看”就这样抽挤时间不辞辛劳,风里来,雨里去,来往在离家三华里外的磊石山和狮子山上。
苍天不负有心人,经历一年多的时间,于1990年3月26日我终于在狮子山发现了新的大花型菊花石矿源。当即将此喜讯报告于古港镇政府,领导十分振惊,欲奖励我,但被我婉言拒收。
当年八月中旬政府领导组织了菊花石工艺厂(本镇厂址桐坑烈园路)。聘请我为该厂的师傅,我出于对本行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慕名而来的拜师学艺者,都给予了无私的热情帮助和耐心指导,我相继选录了五,六十名学徒,在我的言传身教和耐心培养下,现都能够单独创作,技艺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为本行业培养了接班人,不断壮大了菊花石雕技艺的后备力量。
随着技艺的不断磨练和成熟,我喜欢挑战难度,开始考虑菊花石雕刻技法的改进和创新。在想,菊花石雕能不能完全镂空?让菊花石雕不再只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立体的,从各个角度都能观赏的艺术品?
这是一个在菊花石雕历史上还属于前无古人的一种构想。没有任何方法和经验可供借鉴。要想把这种材质的石头雕得像玉雕一样玲珑剔透,在很多人眼里,无异于痴人说梦。的确,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我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首先的一大难题就是菊花石的材质,又硬又脆,有些硬度竟然达到了七点多。而且极易崩裂,一不留神就前功尽弃,而且菊花石雕没有专门的工具,这无疑又更加加大了工作的难度。我沉思的时间多了,动手的时间少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缺少工具,自制工具。在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创作的艰辛,又有几人能够真正体会?
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心血和汗水。1999年,也是新中国和我同过50岁生日的时候。凝结了我无限智慧和辛劳的第一件,也是菊花石雕刻历史上的第一件镂空、圆雕、透雕作品《岁岁平安》诞生了,作品高约70公分,以圆形花瓶为主体,四周及瓶内全部镂空,瓶身两侧各有一个祥云图案瓶耳,悬挂着从一整块石头中剥离出来的50个石链。上连瓶盖可以打开。瓶壁厚度仅为0.5厘米。且瓶身规矩周正,无丝毫走样变形。把想象变成了现实,观者无不钦佩叹服。从此,一件件透雕,圆雕,镂空雕的精品相继问世,将浏阳菊花石雕的艺术空间无限拓展!
勤奋出才干,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的菊花石雕工艺品,屡屡夺魁,获得多种奖项。其获奖作品名称如下:
1996年10月,作品《菊魁》在浏阳市首届民间菊花石雕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1997年4月,作品《石中缘》荣获湖南省首届林木花卉盆景展览会一等奖。
1997年10月,作品《紫荆花》、《菊魁》、《古松恋菊》荣获湖南林木、石类名特优产品银质奖;
1998年9月,作品《石中缘》荣获中国建设部、南京市第二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二等奖;
1998年10月,作品在浏阳市第三届花卉盆景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1999年6月,作品《石中缘》、《并蒂花》等被省政府认定为我省菊花石类名特优产品代表作,派专人专车将作品送昆明世博会参展;
2000年4月,作品《岁岁平安》荣获湖南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品大奖赛暨精品展金奖。《野溪趣》、(即《鱼篓》)、《花瓶》获银奖;
2001年9月,作品《石中缘》荣获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银奖;
2001年10月,作品《岁岁平安》荣获第二届中国特产文化艺术展金奖;
2002年,《岁岁平安》、《野溪趣》和《盼》(即鸟笼)三件作品的图案,由湖南省邮政厅推荐入国家邮政部作为中国浏阳菊花石雕特种邮票代定稿;
2004年8月,又成功地创作了迄今国内最大的镂空菊花石雕作品《竹报平安》,现陈列湖南工艺美术博物馆,观者无不叹服,拍手叫绝;
2005年10月,作品《竹报平安》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即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2005年5月,作品《岁岁平安》被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代表湖南人民赠给了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作品《野溪趣》、《盼》被省政府收藏。
2006年12月,作品《竹报平安》经第五界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授予“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
事迹见诸于各大报刊、书刊和新闻媒体湖南卫视‘新闻频道、浏阳电视台都对其进行过专访和播报。精湛无比的雕刻技艺,取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称赞和肯定。如书刊《民间工艺》二次出版、《漫漫民间路》、《新闻天地》、《中国民间艺术通鉴》、《宋楚瑜大陆行》等;报刊:《浏阳日报》、《东方新报》、《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羊城晚报》、《中国矿业报》等;
2003年被浏阳市政府授予“闪烁在浏阳河上空的科技之星-----能工巧匠”的荣誉称号;
2003年,被当选为“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委员会委员”;
2005年12月,获得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杰出成就奖。
2005年12月,获得“湖南省十大艺术门类杰出传承人”。
2006年11月,被授予“长沙市
民间工艺十佳杰出传承人”。
2006年,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2007年被授予“湖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8年,被推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1月,被评为“湖南省菊花石雕工艺美术大师”
且有力地激励着我在菊花石雕刻艺术上不断进步和提高。
我获得诸多荣誉从不居功自傲,在湖南西部大开发中,应湘西自治州政府的邀请及省群众艺术馆领导的派遣3次自费往返当地,为当地艺人无偿传授技艺,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想用《中国矿业报》的记者王玉女士在采访我后在《中国矿业报》上刊登的文章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艺术家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