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铭庄(1906~1927年)
朱铭庄,福州人,家住台江上杭路,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排行第六。父亲是财政所的职员,位卑薪薄,子女多,家庭生活清寒。朱铭庄从小就领略生活的困苦和世道的艰难,养成独立思考、自强奋斗的性格。
民国9年(1920年),铭庄毕业于福建公立商业学校。学生时代,他受“五四”运动后各种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对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胸怀愤慨之情,怀抱救国之志。
次年,朱铭庄投奔在南洋吉隆坡英办铁路工程队任技术员的哥哥朱心庄。经人介绍,就任甲洞开明学校教员。任教期间,常在课余与同事谈论、探讨共产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并向哥哥和周围的人宣传革命思想。
民国12年,英殖民政府实行奴化华侨教育的注册条例。铭庄联络一批进步青年,召开会议公开表示反对;并投书《益群日报》,诉诸群众,扩大影响,触犯英殖民当局,铭庄被当地华民政务司吊销教员执照并限期离境。同年10月,朱铭庄动员哥哥一起回到中国。
朱铭庄回国后,在福州水部门兜私立职工小学任教,反帝反封建的共同思想使他和同校的教务长郑尚衡、进步教师林梧凤成为亲密的朋友。他们积极开展马列主义宣传,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使职工小学成为福州进步青年聚会活动的重要地点。
民国14年1月,福州部分青年自发组织福建青年社,在职工小学召开成立大会,社址也设在校内。同年7月19日,共青团福州支部吸收朱铭庄、郑尚衡和林梧凤为团员,并以他们3人组织职工小学团支部,由他们负责农村的宣传工作,联系各乡的农会组织。
民国15年4月,中共福州地委成立不久,朱铭庄等3人都转为中共党员。他们在学校内开办夜校,不但自己讲课,还请翁良毓等团骨干担任夜校义务教员,向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剖析时事政治,鼓励青年参加革命。福建青年社在朱铭庄等人的指导下,迅速成为中共党团用以团结广大青年、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据点。同年12月,北伐军进占榕城,中共福州地委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安排一批党团员加入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及所属各委员会工作。朱铭庄身兼两职,担任农-动委员会调查部和讲演部委员。
民国16年1月,他在《福建新农民》周刊的创刊号上撰文《唤起农民来!》,并赴城郊各乡调查,筹组各乡的农民协会,宣传、动员城郊各乡的农民参加革命斗争。
同年初,北伐军即将北上,军中 分子在城郊各乡强制拉夫,引起农民不满。朱铭庄和中共福州地委组织部长、国民党福州党部农民部负责人陈兴钟,立即组织农民协会的数百名会员,直趋东路总指挥部-,在他们的据理力争下,总指挥部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要求,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同年1月,“仁慈堂”事件爆发(即帝国主义掩盖因护理不周造成大量儿童死亡的事实),朱铭庄以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农-动委员会调查部委员的身份,同检察官和 ,前往调查,揭露-。中共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大规模的反帝宣传,知道-后的福州人民迅速兴起反帝斗争,影响波及省内外,给帝国主义以极大打击。
同年4月3日,国民党 发动-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摧残工农革命运动的-政变,朱铭庄被捕入狱。民国16年4月28日凌晨,朱铭庄、郑尚衡、林梧凤等7人被害于福州西门鸡角弄刑场。他们是福州革命史上,首批为革命献身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