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聘廷
(1872~1944年)
郑聘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字席珍,别号石珍,山腰乡下敦村人。父亲郑金山,母亲陈氏,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三。14岁始入驿坂礼拜堂附设的学校就学;16岁转学惠安县教会小学;18岁到厦门鼓浪屿神学校,20岁毕业。旋即在泰山和汀州基督教堂会任传道和牧师。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郑聘廷南渡马来亚的槟榔屿;翌年转至新加坡,受聘为中华基督教会首任华
人牧师。1902年,聘廷在吉宁街38号创办星洲书报社,其本意是要“开通民智,宣传主道”,但参加这个书报社的社员有好几位是同盟会会员,如陈楚楠(厦门人,新加坡同盟会第一任会长)、张永福等人。他们把书报社作为宣传革命的场所,每到会倡议反清、宣传革命,听者满座,盛极一时,而书报社社友亦日益增多。
不久,孙中山到新加坡,陈楚楠、张永福将星洲书报社的情况向他汇报,孙中山非常高兴,大加赞扬,交代要“加力注意于此种工作”,并吩咐他们除大力宣传革命道理外,还要从中物色和发展一批革命同志。陈楚楠、张永福就先发展郑聘廷参加同盟会。而后又由郑聘廷发展较为可靠的教徒李镜仁、卢礼明等参加同盟会。从此,星洲书报社成为新加坡同盟会宣传革命的一个重要场所。胡汉民、汪精卫、田桐等人都到该社演讲过,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后来此事为英国传教士所发觉,指责郑聘廷说,书报社原为宣传圣道而设,安能假之为宣传革命之机关?经过郑聘廷再三解释,同盟会的宣传活动才不致中断。
在星洲书报社的影响下,新加坡、马来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华侨也纷纷组织书报社或阅书报社。辛亥革命成功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特地发给星洲书报社一张旌义状:“星洲书报社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余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后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上海总商会会长曾少卿(又名曾铸,同安县人)在沪发起振宗宗社,提倡戒鸦片烟,各省纷纷响应。当时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孙士鼎亦在领事馆设戒烟所,请郑聘廷、谢已原等人到馆内协助劝导。试办一个月后,即由郑聘廷倡议,邀请当地一些华侨知名人士,在星洲书报社开会,当场募捐数千元,筹备组织“星洲振武善社戒烟所”。正式成立时定名为“振武善社”(1932年改名为新加坡拒毒会)。该社对劝导当地华侨戒吸鸦片起了很大作用。
星马史学家陈育松撰文称赞郑聘廷及其所创的星洲书报社说:“海外华人革命运动,都通过了和利用了教会的烟幕,来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进行周旋;作为一个传教士(指郑聘廷)决然站在人民这一边,为正义而奋斗,是难得的。”
郑聘廷于宣统三年(1911年)辞去牧师职务,从事商业活动,主要经营树胶业,成为一个实业家。同年9月15日,郑聘廷和潘兆鹏等商请孙中山,共同发起创办新加坡中华女子学校(即今已拥有数千学生之中华女子中小学校)。民国10年(1921年)郑聘廷积极协助教会创办星洲幼稚园(后加设小学)。民国12年创办浚源学校等,对发展当地华文教育,作了不少贡献。郑聘廷曾任新加坡惠安公会第二届名誉会长。
民国33年郑聘廷因病去世,终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