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芝林

[公元1879年-1961年]

   杨芝林 (1879~1961)字秀山,府谷狮子城人。出身耕读世家。其弟兄三人(长兄荫林、次兄蔚林),均为晚清秀才,先生列于最后一科的“案首”中。
  民初以后,先生变卖贾家湾水浇地五垧,携资赴京,自学于北京图书馆。时与侄婿孙如金研讨自然科学,并结识绥远清水河人李士林(后赴法国留学),成为研讨科学的挚友。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的三年游学生涯,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其务实精神便集中在“永动机”的研究上。在北京自费印刷“永动机说明书”多册。
  回到府谷,深感当时的府谷亟待兴利除弊之事甚多,于是投身于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
  先生首倡女子放足,先从妻女做起,是为府谷女子放足的先声。县里设立“天足会”,为首任会长。自编“放足歌”云:“女子缠足,本来讨厌;形式支离,有何好看?伤筋痛骨,行走不便;百病丛生,终身困难……”。
  提倡放足的同时,以自己两个早已识字读书的女儿为基点,联络亲友的女孩组成读书班并亲自任教。随后,县里设立女子小学,先生为首任校长,两年后辞职。民国十六年(1927)增设女子小学高级班时又任校长。高级班毕业生中先后考入榆林女三师者六七人,其中就有后来追随中共终生革命的刘淑
贞(素菲)女士。
  在教学中一贯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游学北京时就注意到当时赵元任先生首倡的“国音注音字母”较之反切易于掌握而便于自学。自制“注音字母”本刻版随时印制,广泛推行,并教以拼音之法,同时介绍使用当时商务版的《国音学生字典》查字读书。城乡受益者为数甚多。
  为使妇女从手工缝纫中解脱出来,北京归来时带回府谷第一台缝纫机(手摇),其后又从太原购回第一台足踩缝纫机。
  先生出身农村,向来关心稼穑。1925年在县川先农坛一块公地上创办苗圃,试种由外地引进的新品种树木花卉。培育成活的有洋槐,沙枣、胡桑、枫树、樟树、桐树、花椒等。
  一生只任过一次府谷县建设局长。由于地方派系纷争,其间对仅有的一笔建设资金争执不已。最后城关派获胜,资金投入马道崖通往马家沟的山道铺砌工程。只铺了最上端的数十公尺,资金便不知所终。先生愤而辞职。从此谢绝一切公务,专心于永动机的研究。
  40年代以前是永动机的理论准备和设计阶段。限于财力物力,有过一些单项实验,无法按设计进行整体试验。曾多次呈请当时的国民政府经济部予以支持,却如石沉大海。
  1942年经当时国民党的定边县长徐绍林介绍在榆林职业中学进行永动机主体部分的试验。得到职中校长高宗山在器械方面的援助。试验经费由其女婿黄守斌独立承担,困难很大。当时陕北军政-邓宝珊高双成等曾领衔发起募捐。时值国难,收效甚微。而试验器械因陋就简,极不完备。终因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气候等种种困难,断续四年不能完成全面试验。
  迨至1946年夫人牛氏病故,子女各在他方,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先生无所依凭,以古稀之年漂泊于长城内外。直到一九五四年定居安边女儿家中,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永动机的研究。
  为求得国家的资助和协作,先后上 书国务院和省地科研部门。限于根本原理上的分歧,科学院的批复中肯定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精神,却否定了永动机成功的可能。而先生对自己的事业深信不疑,虽年事已高仍不断修改设计,完善理论,抱着必然成功的信心。常与人言:“永动机在我手上不能成功,必有他人研究成功之日。”1961年3月因精力耗尽,无疾而终。享年82岁。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杨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87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

府谷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当代人物专题

当代相关影视剧

府谷县导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