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觉先(1904~1956)
薛觉先,原名作梅,学名銮梅,字平恺,广东顺德龙江镇十三坊人,出生于香港西营盘。父亲薛恩甫以办私塾和行医谋生,母亲李氏,酷爱观看粤剧。薛觉先在父亲的私塾启蒙,后就读香港圣保罗英
文书院,自幼聪颖,喜好艺术,读书时参加青年白话剧社的演出。“五四运动”期间,他以作梅、佛岸少年之名发表文章,宣传民主和爱国的思想,并参加-和街头演讲。后来因为家境贫困,只得停学谋生,先后当过平民进化学校教员、店员、工人、文员。18岁时入环球乐戏班学戏,拜新少华为师,取艺名薛觉先。19岁随小武朱次伯学艺,不久转入人寿年班,得花旦千里驹破格提拔,担任《三伯爵》一剧的重要角色而成名。20岁起以“唯一丑生”名号在梨园乐班演戏,后到上海拍摄他的第一部电影《浪蝶》。居沪时,用心观摩学习京、越、沪剧和曲艺说唱的艺术长处,回到广州演出粤剧时,吸收了京剧的表演艺术、北派武技和京剧锣鼓等,并向著名小武靓元亨学习粤剧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和南派武功,南北融汇,使人耳目一新。
民国18年(1929)至民国20年,他领衔组织觉先声剧团,先后演出《白金龙》、《姑缘嫂劫》、《毒玫瑰》、《胡不归》、《花染状元红》等剧目。该剧团以善演文场戏著称,而薛觉先的唱腔则极为时人所称道。由他主演的《白金龙》,出现空前盛况,竟能连续演夜戏长达10余个月,而观众之挤拥,一如往昔。薛觉先还在改革化妆、服装、舞台装置和剧场陋习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这个时期,觉先声剧团流动演出于广州、香港、澳门,与马师曾组织的在香港、澳门活动的太平剧团,并立剧坛而均享有盛誉,形成“薛马争雄”的局面,共同为推动粤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民国21年起,薛觉先在上海开办觉先(后改为南方)影片公司,并与天一影片公司合作,拍摄了《白金龙》、《璇宫艳史》、《毒玫瑰》等影片。同时,向京剧名伶林树森、陈鹤峰学演红生戏和须生戏,曾以《古城会》、《月下追贤》两出京剧参加上海伶界联合会筹款义演。民国24年,薛觉先赴南洋考察电影和粤剧,在吉隆坡加入伦敦“国际哲学科学艺术学会”,获得了M·S·P荣衔。翌年,他组织觉先声剧团赴新加坡巡回演出,编印散发了《觉先集》,表述他的开放的戏剧观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抱负。由于薛觉先在艺术创作中成就卓著而享有很高声誉,于民国26年被公推为八和戏剧协进会理事长,任职期间创办了八和戏剧学校和八和子弟学校。
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他在舞台前沿挂出写着“当娱乐中勿忘沈案耻辱”的白布,多次在演出中慷慨讲演,鼓动观众爱国雪耻。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经常为支援抗日将士义演筹款,在香港、澳门演出《貂婵》、《西施》、《王昭君》、《杨贵妃》等剧目。他在澳门演出《王昭君》时,于王昭君投崖前安排了一段自撰的剧词,借古喻今,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民国30年香港沦陷,他曾-演出,但很快就摆脱日军监视而潜回内地,公开声明“脱离敌寇羁绊返国服务”,与其妻唐雪卿重组觉先声剧团,流动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因流离颠沛而患病,但间中仍抱病演出和拍电影。
1950年回广州演出,当选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54年举家回广州定居,参加广州粤剧工作团,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先后演出《闯王进京》、《宝玉怨婚》、《龟山起祸》、《盘夫》等剧目。1955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中国民主同盟广州市委员会委员;同年在广东省戏剧界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
薛觉先的演艺全面,戏路宽广。他早年学丑行,后以文武生成名,又能反串女角,兼演红生,故人称“万能老倌”,但以扮演风流儒雅、潇洒俊逸的小生最享盛誉。他对粤剧艺术勇于创新,在艺术实践中,善于吸收京剧、昆剧、电影、话剧的长处,为我所用,对于丰富粤剧艺术的表现能力,提高唱、做、念、打的水平和净化舞台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薛觉先的艺术造诣全面而精湛,他的表演力求南北结合,方圆并济,故而显得干净洒脱、精炼美观。他总结出“面紧心松”的表演经验,主张在对角色具有丰富内心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面部表情和身段动作去创造人物形象,内心和外形互相结合、促进,才能做到形和神的兼备与一致。他的唱腔艺术的成就也很高,发声能掌握气度分寸,断连得体,高低自然;行腔注重循字取腔,显得精炼而优美;善于运用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去表达人物感情,突破曲调原来的板眼、句格而创作新腔(如长句二流、长句滚花、长句二簧),还在梆、簧板腔中加插小曲(如倦寻芳、寒关月等),并使二者融为一体。薛觉先在艺术上自成一家,人称“薛派”,粤剧文武生学习薛派者甚众,均尊称薛觉先为“一代宗师”。
1956年10月30日晚,他在广州演出《花染状元红》,突发脑溢血,但仍坚持演完和谢幕。演毕送医院救治,于31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