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农苔,乳名莱轩,原名降台,字伯牙,号琴父,1911年出生于湖北武昌市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917年进入湖北高等师范附属小学读书。该校民主革命空气较浓,夏农苔耳濡目染,回到家里,便组织起十多名儿童,扛着木棍,喊着口号操练;把在学校学到的歌曲“打倒列强”、“送别”、“儿童团歌”等带回家里教唱,还创办家庭油印小报,放映幻灯,组织夏氏乒乓球队等,显示了他的组织才能和创造性。1926年夏农苔考入北平法文专科学校,1928年暑期考入中法大学补习,不久升入预科,常利用业余时间给《京报》、《世界日报》等报刊投稿。
夏农苔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夏氏家族不许女孩子上学读书,夏农苔很不满,为妹妹夏菲不能入学读书抱不平。他无力废除这一封建家规,就经常教妹妹认字读书,并把自己在学校学的功课手把手地教给她。在夏农苔的帮助下,没有上过一天小学的夏菲后来竟考上了职业学校和湖北省女子师范学校。继母把她的一个外甥女订为夏农苔的“未婚妻”。夏农苔直接给那姑娘写信,讲新思想新道德,鼓励她同自己站在一起向包办婚姻作斗争。那位姑娘给夏农苔回了信,并说服家庭解除了他们之间的婚约。
1930年暑期,夏农苔升入中法大学文学院(伏尔泰学院)经济系,开始了大学生活。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夏农苔以满腔爱国热情毅然投笔从戎,和几位同学一起南下参加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同学们纷纷到车站为他们送行,报纸也刊登了消息。但他们的爱国行动不仅没有受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支持和保护,到南京后反而被送进孝陵卫的军校以“受训”为名软禁起来,最后在一位有爱国心的青年连长帮助下,他们才逃了出来。严峻的事实教育了夏农苔,使他逐步转向信仰共产主义,走上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革命道路。1935年夏农苔出国留学,在法国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其他同志在里昂组织了“民先队”海外支部,参加了巴黎反法西斯大会的宣传工作和1936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全欧华侨救国联合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和世界学生与青年和平大会于8月在巴黎召开,夏农苔负责与各国组织的联络工作。会议号召国际青年学生行动起来,支援中国抗日,中国学联和民先队决定,组织海外青年回国参战。在8月15日于巴黎伏尔泰大厅举行的各界侨胞抗日和欢迎“西安事变”的著名将领杨虎城的大会上,夏农苔作为里昂学生会代表致词,表示海外同学愿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希望全国一致行动,发动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抗战。10月1日,夏农苔随里昂中法同学第一批回国参战服务团于11月1日回到阔别两年的祖国。3日,当他们所乘的列车途经粤北碎石车站时,突遭日军飞机袭击,夏农苔的亲密学友曹承宪当场牺牲,夏农苔也被炸伤。这使得他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火焰愈烧愈烈。经在湖南长沙湘雅医院短期治疗,夏农苔于11月底回到武汉。不久与中共中央长江局取得联系。经长江局批准,他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分配到《新华日报》筹集处做工作。
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事吃紧。民先队总部决定南迁,经于光远建立的办事处,就设在武昌老育婴堂街七号夏农苔的家中。这时,“察绥游击军”在太原成立,中法大学阮慕韩老师任政治部主任,邀中法大学校友前去参加。夏农苔等决心到抗日前线去,由长江局同意后持周恩来、叶剑英签署的介绍信,于1938年从武汉乘车北上。但因战事恶化,太原已于1937年12月底失守,察绥游击军撤离晋南,第二战区司令部和八路军总部迁到临汾。夏农苔等到临汾,总部又转移了。遂辗转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接洽。办事处建议他们到一战区去,夏农苔从此参加了部队工作。
程潜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邀请与中共有密切关系的李世璋为长官司令部秘书长兼政训处长。夏农苔到后在-科任少校科员,并任中共秘密支部书记。8月,受中共河南省委委托,到长江局向博古当面汇报一战区地下党的工作情况,听取党的指示。
1938年,蒋介石下令改组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政训处,撤销了李世璋的秘书长和政训处长职务。这时党决定利用程、李的关系成立一个战时工作视察团,由程任团长,李任秘书长,夏农苔为秘书。组织就绪后,国民党当局严令解散,善后工作由夏农苔负责处理。
1938年底,中共中央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刘少奇领导中原地区的工作。在中原局领导下,夏农苔投身到中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铁流之中,先后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第五师十四旅政治部主任、鄂皖兵团政治部主任、四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长江地委书记、鄂豫边区党委-部副部长等职。他对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友党友军的-工作,对鄂东、鄂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在各项活动中,都显示出他是一位很有才华和活动能力的同志。他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是坚持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善于同工农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斗争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处处以大局为重,团结为重,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同志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支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取得了战士和群众的信任,尊重和爱戴,大家称赞他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大地笼罩着内战乌云,在这关键时刻,党派夏农苔担任中原局机关报《七七日报》社长和新华社中原分社社长。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亲自撰写社论,修改重要稿件,揭露敌人阴谋,鼓舞革命斗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中原突围前夕,党中央曾想派他出国,参加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青年会议。他向党表示,不愿在最困难的时期和历史的转折之际离开战斗岗位,决心参加突围。而这时,他已积劳成疾,肺病加重。他抱病与中原主力部队一道,跋山涉水,突破敌人的“围剿”、追击、堵截,战胜酷暑、饥饿和疲劳,胜利地进入陕南。
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率领突围到陕南的中原解放军,开始了创建豫鄂陕边区的艰苦斗争。1946年8月第二军分区成立,夏农苔任政治部主任,在中原解放军和陕南游击队合编、军队帮助建政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1946年9月豫鄂陕边区党委和豫鄂陕军区成立,夏农苔任边区党委委员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协助主任张树才大力开展工作,他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同病魔进行斗争,坚持同全边区的军民一道,英勇顽强地进行战斗。1947年春,党决定由夏农苔先率领一批豫鄂陕军区干部和部队转移到华北解放区。但在胜利到达目的地完成任务后,他却终于病倒了,不幸于1947年3月12日在山西阳城
逝世,年仅36岁。
1987年3月12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发表专文,对夏农苔的一生作了评价:“他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是坚持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善于同工农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取得了干部、战士和群众的信任,尊敬和爱戴。”称赞他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冀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