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臣,又名顺成,1914年11月15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水阳镇江南里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为了儿子将来能有出息,克勤克俭,让王先臣读了六年私塾。王先臣从小聪明、正直,深受老师和乡亲们的喜爱。15岁那年,王先臣经本村苏维埃主席王启明
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9月,湘赣红军独立第一师一举攻克永阳镇,给王先臣的家乡带来了蓬勃生机。王先臣报名参加了红军吉安独立营,当司号员。他母亲鼓励他跟红军打天下,为穷人出口气。但当儿子要离开家乡,却又有些舍不得。王先臣劝慰母亲说:“娘,人好比一只鸟,长大了就要远走高飞,老是蹲在屋檐下,守着自己的窝,是没有出息的。”王先臣从小深受革命的熏陶和影响,直爽乐观,思想活跃,讲话幽默,能吃苦,对人诚恳。踏上革命征程以后,他更显露出革命乐观主义,作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当时,红军的武器奇缺,王先臣当兵一年多,还没有背上枪。他在第一次战斗中,从敌人手中夺得一支枪,武装了自己,受到师-好评。对此,战友们十分羡慕,而他却幽默地说:“哎呀呀,坏事了,我还忘了给白军打个收条,就把枪背回来了。”1932年,王先臣经王金山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年底,王先臣在湘赣军区红军学校四分校学习,任司号队指导员。
1934年8月,王先臣随红六军团长征。11月,在攻打龙家寨战斗中,他冲锋在前,积极进行宣传鼓动工作;不断高喊“奋勇杀敌”,“不怕牺牲”,“活捉周矮子”(敌旅长周燮卿绰号)等口号,鼓舞部队士气。就在这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忍着剧痛,手拄木棍,坚持行军。
1935年,王先臣调任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三团共青团总支书记。他以旺盛的斗志和模范作用,带领和影响部队克服种种困难。红军进入人烟稀少的西康高原后,面临粮绝炊断的困境,王先臣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1936年7月,部队来到甘孜禾巴时,缺少粮食,野菜、野果也难以找到,只饿着肚子,生病掉队者增多。为了战胜困难,走出草地,王先臣带领战士去寻找食物。在一片天荒荒、草茫茫的恶境里,哪里能找到可食的东西?有一天,王先臣终于挖到几只老鼠,叫炊事班长收拾干净,煮给大家吃。开饭前,王先臣问大家:“谁吃过海参汤?”红军战士多数来自江西和闽西山区的农民,哪里尝过山珍海味?都说“没有”。接着他笑着说:“炊事班长给大家煮了比海参还鲜美的汤给你们吃。”一席话说得饥饿中的战士心里乐滋滋的,口水不住地往外流。开饭时,王先臣却在一边嚼着又苦又涩的野菜,战士们要他一道吃,他只说吃过了。经过近两个月的艰难行军,部队终于在9月1日走出了草地,胜利到达了哈达铺。
长征结束后,王先臣进入延安红军大学政治队学习。抗日战争开始几年,他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组织股长、教导员,旅特务团政委,冀中民众抗日自卫军第一纵队政委,冀中军区警备旅一团政委。
1940年8月,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他率部参加破袭石(家庄)德(州)铁路的战斗。战前,他将部队组织成若干战斗小组,反复进行卸钢轨夹板、螺帽、道钉等技术训练,并准备了大批扳子、手榴弹、土0等武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或者亲率爆破组、拔钉队行动,或者指挥机枪手掩护同志们破路桥和炸毁涵洞。一次,王先臣在夜幕下率拔钉队来到铁路上,刚开始拔道钉,敌人运军火的列车轰轰隆隆飞驰而来。他迅速地喊道:“打!”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开火。“轰隆”一声巨响,列车出轨了,车头撞到崖壁上,后边的车厢,好似秋天的豆虫,弓腰摔倒,鬼子有的被撞死,有的被摔死。0点着了,几声巨响,浓烟滚滚,车上的弹药箱也炸开了。王先臣指挥战士迅速撤出战斗,胜利回到驻地。就这样,王先臣等率领全团,破坏敌人铁路40余公里,使这段铁路经常断“线”。
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0时,冀中军区警备旅第一团受领了讨伐-摩擦专家朱怀冰的主攻任务。全团在王先臣的率领下,突破顽军防线,攻克磁县老山峪敌军堡垒群,控制了要点。而后,王先臣将部队分为两路,消灭南山和山沟里的逃敌。全团将士急追猛打,英勇冲杀,敌人招架不住,狼狈溃逃,丢盔弃甲。王先臣立即动员部队发扬连续战斗、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去追击敌人。他们一直向南追,以一昼夜行程160余里的速度,迎头赶上多股敌人,一阵猛攻猛打,敌人纷纷缴枪投降。部队一直乘胜打到河南林县河间镇。这次战役,警备旅第一团共歼灭顽军15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轻机枪20余挺,重机枪四挺,迫击炮三门,子弹140余万发和一大批军用物资,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等-的嘉奖。
王先臣不仅会用兵打仗,而且身先垂范,善于带兵。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尤其是这年夏季灾荒发生后,部队供给十分困难,一团经常搞不到饭吃。这时,王先臣更加关心战士的疾苦,他与战士席地同餐,一样的糠菜,一样的稀粥。行军时,他有马不骑,或给伤病员,或用来驮枪弹、伙食担子;他还给体弱的战士扛枪、背背包。他善于同干部战士谈心,了解到谁有困难,总是尽可能地设法解决。干部战士有了缺点和错误,他从不动肝火,总是耐心地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心悦诚服,知错就改。每到深夜,他都起来查铺查哨。多少个行军后的子夜,多少个战斗后的黎明,王先臣总是这样关怀体贴着战士。这年的上半年大旱歉收,下半年大雨连绵成灾,群众食衣无着。一次,一团战斗下来,群众送来了菜团子、菜饼子,王先臣见有的战士面有难色,便先拿起一个变馊的菜团,大口地吃起来。还饶有风趣地说:“吃掉菜团子就是胜利,大家要坚决彻底地消灭掉!”在他的带动下,大家都争着吃下了菜团子,一次,王先臣到旅部开会,搞到几包“哈德门”香烟,赶上连日大雨,团里几个“老烟筒”闷得慌,找王先臣要烟抽。王先臣说:“要烟抽不难,但要猜出四个字的谜语,猜对了抽烟,猜不着一支不给。”说完,他很风趣地讲了四句话:“文字去了头,二人抬木头,女人顶西头,火烧因边头。”几个“老烟筒”战士识字不多,怎么也猜不着。有秀才猜出谜底是“又来要烟”四个字,引得战士捧腹大笑。那时虽然环境艰苦,但在王先臣的领导下,一团的干部战士亲密无间,龙腾虎跃,情绪饱满。
1942年11月,王先臣任冀中六分区司令员。这时,六分区的主力部队早已转移到外线,只留下第三十一和四十四两个区队及各县、区武装。特别是整个六分区还被德石铁路和沧石公路所分割,而西部的赵(县)、藁(城)、栾(城)等县紧靠日军巢穴石门市(石家庄)。由于六分区的战略地位很重要,日伪军的据点、炮楼如林,公路、-沟如网,日伪军经常出来“扫荡”,游击队和部队活动很困难。为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王先臣率第三十一、四十四两个区队和各县、区武装、同日伪军展开游击战。他将部队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分散活动自己带着20余人的精干指挥机关和不满100人的特务连,指挥各部队穿插活跃在敌人堡垒群之间。在作战中,他曾数次负伤,但始终坚持在前线指挥,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
1943年初春,王先臣亲率三十一区队,伏击晋县城里押民夫去石德路南挖河的十几名鬼子和100名伪军。那天,太阳东升的时候,押着民夫的日伪军刚进入伏击圈,王先臣指挥数名射手集中射击鬼子,用机枪火力扫射伪军。顿时,几百名民夫队伍大乱,甩掉工具四处逃散,日伪军全部暴露在公路上,王先臣率部一阵猛冲猛打。经半小时激战,打死日伪军30余名,俘获40余名,活捉十几名朝鲜人(工程技术人员),有力地打击了晋县敌人。
这年冬的一天,100多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位于赵县小吕村的一个区小队。王先臣正在附近村庄,马上指挥三大队两个排,兵分两路,突然猛扑上去,将敌人包围。他们和区小队内外夹击,敌人措手不及,被打死20多名,活捉十多名,余敌狼狈逃回老窝。此战,创造了小部队袭击战中以少胜多的战例。这一年,王先臣率领六分区军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战斗,打开了在平原坚持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1945年上半年,冀中日伪军迫于形势,开始向各县城和铁路、公路沿线龟缩,城外据点逐渐减少。王先臣抓紧大好时机,从6月初开始,向敌人发动猛烈攻势,扫清县城外围据点,然后围城打援,以免造成敌人集结兵力,守城顽抗的不利局面。在宁晋地区攻克艾辛庄、效河口、东汪等据点的战斗中,王先臣亲临阵地,指挥部队堵街口、筑工事、设障碍以及部署兵力、火力。当敌人动摇时,他亲自带领部队出击。这几次战斗,共消灭日伪军300余人,解放了宁晋东南广大地区,从而和冀南的新河县连成一片。6月底,王先臣又率部转战赵北。他号召部队:“以新的战斗胜利,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二十四周年。”接着,指挥部带领特务连驻赵北的大吕村,包围赵北的前大章据点。他命令四十四区队以挖坑道办法,爆破岗楼消灭敌人;三十一区队带宁晋、赵县两县大队打援。7月1日,前大章据点内的敌人告急,赵县守敌不得不沿公路出动增援。上午11时左右,增援前大章之敌行至大吕村时,特务连在截断的公路上突然猛烈开火。敌人惊慌失措,企图回逃。这时,埋伏在公路附近北何家庄、小吕村的打援部队趁敌人乱作一团,出其不意地从侧翼和后尾勇猛出击,一下子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四处逃窜,将携带的迫击炮等重武器都扔在附近村庄的井里。鬼子刚出城没几里,见势不妙,又缩回赵县。而在大吕村附近的五六十名伪军,在后退无路,前进无望的情况下,绕过我正面阻击部队,顺着一条自然道沟,溜进了大吕村我阵地北沿,占领了村落的一所高房,隐伏在院落里。这时,王先臣一面紧急抽调打援部队,一面组织侦察、监视敌人。为摸清敌情,及时围歼这股残敌。王先臣亲自带几名战士,到一所院落侦察,不幸被潜伏之敌击中胸部。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伟大胜利的前夕,王先臣为民族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陈齐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