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五(1888-1946.6)
王明
五,原名王权政,吉林省农安县元宝洼子村人。少时随父学习中医,在多年实践中,逐渐通晓内、外、妇、儿等科。1922年举家迁到呼兰县城,1923年在大十字街路西开中医药店兼坐堂先生。1927年同侄子王景
戎创办呼兰中医学社。
中医学社地点在县城北大街路西,共有26间房舍,其中11间为办学教室。授课以王明五,王景
戎为主,还聘请几位著名中医任教,先后有常东山、王子君、庞奠川和刘汉
生等人。王明五全面负责,王景戎兼任教务,王继仁(王明五之长子)负责后勤。学社共开13科目,主要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杂症、针灸、药性、脉学等。教学内容除《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外,王明五还根据古代经典自编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教材,如伤寒论、温病、痘疹等。每期招收学生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不仅有省内各地学生,还有吉林省学生。学制5年,3年讲授课程,2年临床实习。每年学费35块大洋,包括学杂食宿。学社学纪严明,教学秩序井然。在教学方法上,王明五改变那种老师圈书,学生死记硬背的死读书的教法,采取理论和实习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听讲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贯彻先由教师授课,再由学生消化理解后背诵,并随时临床实习。学社教师皆为当地名医,他们一方面讲课,一方面又对外诊病。有时遇到疑难病例进行实际教学,使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学社每周末都有医学讨论会或医学讲演会,会前出题目,公布于众,师生共议,共同提高。如果几方面意见不统一,认识不一致时,王明五则给予解答。在讲药性时,则把学生带到药房去,一方面用眼辨认实物,一方面用嘴辨尝药味。通过讲授书本知识与实际品尝药品,使学员看得清,记得牢,学员水平提高很快。
王不仅注重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尊师爱友,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王关心爱护学员,凡学员遇有困难,他尽力帮助。王还提倡锻炼身体,教室前有一大操场,学员们有时玩球、做体操、踢毽子、蹴行头,课外活动很活跃,使学校充满了生机。
王潜心研究医学,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民国时,有一病人王全富,患伤寒,病入膏肓,家人已备后事。仅抱一线希望找到王明五。经王精心诊治,王全富竟获痊愈。王不仅医道精湛,还富有高尚的民族气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日本侵入呼兰,成立了傀儡政权。1940年,日伪统治者要王明五改"中医学社"为"汉医学社",王明五拒理力争,不同意改名。日伪统治者对王施加压力,说如不同意改名,则取消中医学社。王热爱自己苦心经营的中医学社,热爱自己的学生。"中医"、"汉医"虽为一字之差,实质却是要中国的尊严,还是屈服于日本的政治需要。王痛苦万分,三天三夜没吃好饭、没睡好觉。最后毅然决定,停办呼兰中医学社。
1941年日伪统治者为笼络呼兰中医界,成立呼兰汉医会,强迫王参加。中医同行们一致推举王为会长,王并被选为滨江省汉医学会副会长。他虽不愿为日伪统治者做事,但为发展中医,仍尽心尽力。除率会员共商医事外,还为呼兰中医界创办了《汉医会研究》刊物,通过这块园地交流和提高中医的医疗水平。王自己还著有《医学便读》。
王创办的中医学社虽为日伪统治者不容,但王高深的医疗技术和理论知识,却为呼兰人民所爱戴。王精心办学,为省内外培养了近300名中医。他们中有东北名医常明文、黑龙江
省中医学院教授魏景阳、省中医研究院副主任医师于泗海及哈尔滨、呼兰、巴彦等名医10多人。1946年6月王明五病逝,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