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公(1883~1946),原名潘善庆,字竹孙,曾用名潘祖彝、潘祖贻,笔名潘谷公、潘谷神。崇安县城关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青年潘谷公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孙中山
创立的同盟会,从事推翻清朝、缔造民国的宣传活动。中华民国元年(1912),他由福建省议员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参议会议员。民国9年,他在福州与陈启涛共同创办《闽报》,陈任社长,他任主编。该报持-正,着力抨击地方军阀的劣迹苛政。对此,军阀恼恨万分,封闭报社,并下令要逮捕他。他遂出走广州,投奔担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
,出席孙中山就任总统的仪式。
民国15年初,潘谷公到北京,就教于北京工业大学。这年3月上旬,发生日舰炮击天津大沽口、干涉中国内政的事件。同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京群众举行国民反日大会。17日,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北京各学校、各团体代表分组赴国务院和外交部-。18日,北京各界人士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潘谷公同崇安籍在京工作和求学的衷志纯、潘祖武、江禹烈、吴文林以及建瓯籍青年刘葆彝等6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在李大钊主持下,通过了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项决议。会后,潘谷公等6人汇进2000多人的队伍,高呼反帝口号,--。队伍在执政府门口-时,惨遭段祺瑞的残酷镇压,群众死亡41人,伤200余人。崇安籍青年江禹烈和建瓯籍青年刘葆彝英勇牺牲。潘谷公和同行的4人在混乱中被烈士尸体压倒,幸得脱险。他回福州避难期间,主持创办福建《民国日报》,任主编。崇安籍青年董涵球(中共党员)和衷志纯(中共党员)为副主编。潘谷公以报纸为阵地,团结一批进步青年。闽北和崇安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徐履峻就在这期间由董涵球、衷志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5年10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从广东进军福建,革命影响进一步扩大,共产党员徐琛等团结非中共党员的左派人士潘谷公、江熏琴、李培桐等积极开展工作,并同破坏革命统一战线的国民党右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潘谷公在群众革命0中,大造革命舆论,以犀利笔锋投入斗争,深受舆论界的爱戴。次年“四·一二”-政变后,潘谷公不畏-,愤怒声讨国民党右派的-罪行。对此,反动派切齿痛恨,曾向报社打电话恫吓。潘谷公坚持真理,不顾个人安危,更加着力抨击反动当局,因此被列为搜捕对象之一。于是,他就辗转避难于南昌等地。民国17年8月返回建瓯后,他与当时担任中共福建省临时委员会代理书记的陈昭礼(潘的女婿)取得联系,以家庭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
民国17年秋,潘谷公离开建瓯到杭州,在该市商务印书馆担任外文科学书籍的约稿翻译,以稿费收入维持家庭和支持革命工作。这期间,潘谷公先后完成著作及译本约有十多种,有的单独出版,有的收入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他在所撰写的《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等哲学专著中,不遗余力地宣传革命道理。
潘谷公在杭州的10年中,公开职业是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实际上是以此为掩护,积极接待福建包括闽北、崇安早期革命的领导人及革命的先进分子。他们中间有:陈昭礼(中共闽北临委书记、福建省临委代理书记)、董涵球(中共崇安特别支部组织委员)、陈耿(中共崇安县委书记、红军五十五团团长)、衷志纯(中共党员)、张固(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6县留省学生会会长)、张友生(中共交通员,原在沪杭客车当招待员)、李子文(中共交通员)、马子谷(原名马式材)、严红英(马子谷夫人)、牛瑞延(杭州浙大高农森林科学生)、吴子伟(医生)、郑超麟、饶洞九(浙江省建设厅水利技正)、林霭卿(潘谷公日本同学)、丁超五(民主人士)等。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奔走于京沪杭之间,积极筹划购买闽北苏区所需药材,为支持闽北苏区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在杭州开设的湖滨书店,是中共当地机构的一个秘密联络点,秘密出售进步书籍,负责人是李子文。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之后,他的女婿陈昭礼出任新四军驻汉口办事处主任。潘谷公经陈介绍,由上海经香港到汉口转奔重庆,继续撰写文稿进行抗日宣传工作,随后移居昆明。
民国30年,潘谷公到广东文理学院任教。民国32年,转到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哲学教授。他以讲坛为阵地,向学生灌输革命道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青年。民国35年1月26日病逝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