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恭(32~112年),字仲康,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祖父鲁匡在王莽新朝做官,颇有权数,人称“智囊”。父亲在东汉建武初任武陵太守。他12岁时,父亲死于任上,15岁时,与母亲、弟弟鲁丕一起居住在太学,并在这里学习《鲁诗》。
鲁恭读书相当用功,终日闭门诵读,不与他人闲游。太尉赵熹非常赏识他的好学精神,每年都派儿子送粮食等物给他,但都被他谢绝了。为了照顾弟弟并让他早日自立,取得功名,鲁恭一再托病拒绝州郡召辟。后来,在母亲不断催促下,他回到关中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教书。建初元年(65),鲁丕举方正科,鲁恭这才做了郡吏。太傅赵熹得知后,立即召入府内。建初四年(68),诸儒者名士会集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等问题,他也被召去与众儒者一起研讨。
后经太傅赵熹举荐,鲁恭担任了中牟县令。在治理中牟(治所在今河南中牟东)时,他注重感化教育,晓之以理,不滥用刑罚。县里有个叫许伯的与人争田,官司经几任县令审理,都没有判定。鲁恭摆明曲直道理,使双方终于无言而退。又有一位亭长借人耕牛用后不还,牛主告到县里。鲁恭马上派人将亭长叫来,令其还牛,言之再三,亭长还是不听。对此他不禁叹惜道,这是我教导无方的结果,随即解下印绶辞官,下属竭力挽留。那亭长也觉得很惭愧,还牛后自己到县狱请求处罚,鲁恭并未怪罪于他。在职三年,县中官吏对其品德非常钦佩。后因母病逝,辞官而去。
后来,他又出任侍御史之职。汉和帝即位,朝廷中讨论车骑将军窦宪和征西将军耿秉出击匈奴之事,鲁恭上疏希望不要征伐。认为近年来庄稼歉收,国库空虚,章帝新逝,百姓不安。现在又正值春季农忙时节,如若兴师动众,会扰动天下,实非安邦利民之策。况且现在边境并无大事,应当修好外族,无为而治,使百姓家富粮足,安居乐业。而今征发人马粮草,大司农来不及调运,使者四出督办,地方难以应付。
上疏没有被临朝执政的窦太后采纳,但从中可见他的政治主张。以后鲁恭做过《鲁诗》博士、侍中、乐安相等职,并平定了东州的民变。永元九年(97)征拜议郎,迁侍中、光禄勋,并于永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01~104)和汉安帝永初元年至三年(107~109)两次出任司徒。和帝末年,诏令地方秋收后审理案件,但后来的州郡长官多好用严刑重罚,并提前到夏季审理,以作为其政绩。鲁恭以此上疏谏道:自永元十五年以后,改在孟夏断案,既耽误农时,又影响农业的发展。且州郡刺史、太守“征召农人,拘对考验,连滞无已。……烦扰郡县,廉考非急,逮捕一人,罪延十数”【注:见《后汉书·鲁恭传》】,请求恢复立秋断案的制度。此议被朝廷接受和执行。
鲁恭身居 之位,由他荐举而官至列、卿、郡守的达几十人。所举都以品德和学识才干为原则,对一些名门望族的子弟,如无品行才学,坚决不予推举。
鲁恭性情谦和退让,每次上奏书和议论国事,都是引经据典,为的是使意见能被采用,很少直陈自己的观点。他是东汉著名的循吏,永初六年(112)卒于家中,时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