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贤
(1907~1944年)
李述贤,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生,字子杰,又名德怀,螺城镇北门李厝人。2岁时,父病故,母以租种土地及替商贩挑运货物为业,生活艰难。述贤自小聪慧好学,14岁即考上惠安县立中学。
民国15年(1926年)春,述贤19岁,中学毕业即跟堂兄李述中在县城倡办新民小学,任义务教员。后到晋江县岭兜银江小学任校长。
民国19年春,述贤到南京晓庄师范求学,接受陶行知的教诲。嗣因该校被国民党封闭,仅读一学期就回福建。秋季,受金门县古宁小学之聘,任生活主任。他在学校里增设“辰会”,培养学生自己做主人,锻炼胆量和说话能力。每星期组织学生大扫除,禁止体罚学生;组织贫苦学生开展勤工活动,并用自己的薪金购买书籍助学。又组织社会上闲散青年办特别班,自己教社会科,引导青年走正道。还办妇女班,教妇女学文化。
民国20年春,述贤到晋江永宁港边创办陶青小学。秋季,到安海创办安海女学,东石办龙江小学,泉州新门外办高山小学。同时兴办特别班、妇女班、民众夜校。他在金门、晋江一带办学,实践陶行知的“大众教育”,得到人民大众和进步人士的好评,却引起国民党当局的疑忌、跟踪,后在安海女学被逮捕。被捕后,述贤据理力争,各界舆论哗然,当局不得不将述贤交保释放。
出狱后,述贤受聘于广州两阳高中任教务主任,后到阳江县任阳江中学教务主任。他在广州见到陶行知,向陶汇报在福建推行“大众教育”的情况,得到陶的赞扬和鼓励,更加坚定他为大众教育献身的思想。
抗战爆发后,述贤于民国27年秋返回福建,从事救亡工作。他到大田县创办小报,揭露日寇罪行,宣传抗日。其时,厦门继金门之后沦陷,许多儿童逃亡出来,无依无靠,流离失所。述贤夫妇遂于民国28年春到德化,选择城东薛罗峰下的程田寺为院址,创办战时儿童保育学校——德化私立凤林慈儿院。
慈儿院由爱国华侨宜矧捐资10000元,爱国商人苏由甲捐资1000元开办起来,后来南洋华侨募捐36000元为基金。述贤为院长。该院是战时的民办慈善机构,也是李述贤试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园地,该校专门接受10~15岁的抗日征属子弟、阵亡将士遗孤、沦陷区难童、闽南诸县孤儿,被誉为“难童的乐园”。
这些儿童初入院时,身体衰弱,开始时60多人平均每天有3人发疟疾。在施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述贤想尽办法医治儿童的心灵创伤和身体的残疾。他和妻子把孤儿难童当作亲生子女来照料。开办不到6个月,慈儿院被日机炸毁。述贤毫不气馁,率领全院师生,在废墟上重建慈儿院。
慈儿院上午上文化课,采用“小先生制”,互教互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质量比全日制学校还高。下午两小时职业教育,进行技能训练。晚上开生活会,让院生对当天的学习、劳动、生活情况进行检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星期举行一次学习竞赛,每日举行一次创造比赛,让院生拿出优异的产品参加评选,以提高他们学习技艺的兴趣。院里设有俱乐部,备有各种乐器,经常举办音乐会、月光会。院生还自编自演抗日救国的节目,并下乡宣传演出。
述贤重视院生的身体健康,设立医疗所,请义务医生治病,教育院生养成卫生习惯,预防疾病。在闽中瘟疫流行的年头,院生也安然无恙。
慈儿院创办3年,自给达一半。创办5年后,自给已达三分之二。院生精心培育的几十种茶花,每年春天举办茶花展览,举行义卖,将所得的千余元捐献给抗战前方将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慈儿院尽力收容侨区难童,故又有“福建侨童之家”的美称。时侨汇断绝,失去外援,由于一向注重生产自立,慈儿院仍在艰难的环境中维持下去。前后6年,慈儿院共收容教育200余人,每年在院生70~80人。
凤林慈儿院成为当时八闽大地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闻名省内外。开办期间,记者争相采访,发表文章介绍,高度评价它的进步性和李述贤献身教育、改革教育的精神。
民国33年11月30日,由于操劳过度,述贤去世,时年38岁;夫人吴秀姗,则在11月24日,先于他病故,时年33岁。慈儿院的孤儿难童无不号啕痛哭,各方人士深切哀悼,为之开追悼会,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