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西(1916~1985年),泉州新门外浮桥街人,1916年8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市出生。
民国26年(1937年),李法西从菲律宾回国,在安溪集美中学读书。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第二年,考入中央大学,因战事交通断绝,改在厦门大学借读,获陈嘉庚甲等奖学金。民国28年,再度考取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兼研究生。民国33年,到厦门大学化学系执教。
民国35年春,李法西赴美留学。在俄勒岗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转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入研究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李法西未及取得博士学位,即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排除各种阻力,于当年秋经香港回到祖国。
回国后,李法西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致力于胶体和表面化学的研究,先后发表4篇论文,在某些领域提出独到的见解,成为国内颇有影响的胶体化学专家。
1960年,厦门大学成立福建省海洋科学研究所,李法西转向海洋化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建立并主持海洋化学研究室(后来在此基础上建立海洋三所)。他探索海洋化学的新课题,基本摸清世界海洋化学研究的新动向,并根据中国海域的特点,确定研究目标,运用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的理论与实验方法,对海洋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比较定量研究。
李法西是中国海洋化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在海洋物理化学和河口化学方面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他为中国河口化学研究进行开创性工作,发表系列河口理论论文,为掌握近海营养盐变化的情况,了解河口港湾泥沙淤积及其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这些成果,曾多次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联邦德国等国召开的国际海洋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海洋河口化学家J.M.Edmend称赞为国际河口化学的开拓者。
1965年,由于李法西和其他科学家的积极建议,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海洋局。
1978年,李法西到美国考察海洋科学研究的状况,沿着海岸线自东向西对各重要海洋科研基地进行认真的参观学习。回国后,李法西提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方向。他认为海洋化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在海洋中的各种化学过程,提出中国海洋学发展课题的设想:开展一些重要的海区和河口港湾的综合性、区域性和专题性的深入调查,有的放矢地解决重要海区的生产建设有关问题;防治海洋石油污染的问题;海洋观察新技术研究问题。他强调海洋化学工作者应该既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又有相当的海洋学基础,应该经常下海,以积累足够的海上经验;海洋化学要跟其他海洋学分支相互渗透,互相配合,以解决综合性的海洋问题。1982年,根据教育部的指示,李法西和同事们一起把厦门大学海洋系的海洋化学实验室建成一个全国性的重点实验室。
李法西极其重视海洋化学人才的培养。他先后选派近20名研究生和助教出国留学,为他们选择世界第一流的海洋科学的导师。这些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和海洋研究系统,都能发挥骨干作用,成为中国海洋化学学科的中坚力量。为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李法西还推荐中国优秀的海洋工作者参加多种国际海洋组织的工作。
李法西晚年多病,仍坚持工作。他参加中美首次合作调查长江口的工作,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筹建海洋化学实验室,亲自编审《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海洋化学部分。
李法西系中共党员、教授,历任厦门大学海洋系副主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学会秘书长、中国海洋化学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化学分组组长等职。
1985年,李法西在厦门病逝,享年70岁。
相关院校:
厦门大学李姓名人堂
- 李力 (1924~2014) 安徽省芜湖芜湖县人
- 李林 (1906~1996) 辽宁省沈阳法库县人
- 李雁红 山西省阳泉盂县人
- 李禋 (?~905) 陕西省西安新城区人
- 李华 (1909~1981)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人
- 李长庚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人
- 唐高宗太平公主李令月 (665~713)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 陕西省西安新城区人
- 李文敏 (1817~1890) 陕西省汉中西乡县人
- 李祁 (1114~?)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人
- 李和平 安徽省安庆潜山人
- 李贤举 (1920~1987) 陕西省安康岚皋县人
- 李纯德 (1073~1135) 福建省南平光泽县人
- 李隆萼 (1778~1866)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人
- 李芸生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人
- 李霨 (1625~1684)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
- 李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