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慎(1881~1952),字云程,号祗堂,江苏省临川县罗针乡栎坪村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补行庚子恩科、辛丑正科举人,后入北京民政部立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后任呼兰巡警总局警政课员兼第二分局局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奏署巴彦州知州。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调省民政司警务、民治两课正课员,省城警务公所提调。民国3年(1914年)任浙江省省长公署秘书。民国4年8月任嵊县县知事兼警察所所长。民国5年辞官,回家乡办“笃行书院",同时又致力于史学研究。民国28年(1939年)任临川县县志局局长兼总纂。32年(1943年)由省拣选为本县临时参议会议长。1952年卒于故里,终年71岁。
陈元慎任巴彦州知州之际,正是"庚子事变"之后。他知难而进,勇于进取,上任后极力推行新政。凡是对于人民休养生息有关的事情,他都积极主动去做,从不拖延迟缓。
首先,陈元慎带头整顿巡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巴彦州虽然创办了巡警,但因风气闭塞,款项艰难,缺乏合格的人才,又无规章制度,积弊很多。陈元慎到任之后极力进行整顿,将以前不守规则的分巡巡官、巡官撤换数人,并将改良巡警方案上报黑龙江巡抚批准实行。同时创办了巡警传习所,从巡警编制中抽调警员学习,三个月毕业,先后毕业四班。宣统元年五月改为巡警教练所,遵照有关章程一年毕业。经过陈元慎的整顿,"警察规模乃备"。
其次,苦心办理学务。陈元慎基于巴彦文化教育落后,对官学不认识,缴纳学费有困难等原因,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新修订了劝学所章程,保证了劝学所对学务的监督权和提高了教学质最。他认为小学教育是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搞好了,不但中学有了根基,而且也可以为洞悉科学打下基础。他认为,要搞好教育,必须加强师资的培养。因此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二日开办了巴彦师范传习所,三个月毕业。陈元慎以身作则,带头捐款发展教育。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一日兴隆镇两等小学宿舍失火,陈元慎先后捐银430两,在他的带动下,镇民范先顺等共集资7000余吊重新加以修建。他还十分重视社会教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先后在州城(今巴彦县城)、西集厂、兴隆镇等地设立宣讲所,还附设图书馆、游戏体操场等,通过宣讲所的一切有宜活动,开启了民知,改变了社会风俗人情,使人们知道“自由”的含义和范围。
再次,整顿民风,改变社会风气。因巴彦风气闭塞,吸鸦片、-、迷信的人很多,陈元慎上任后对于烟办理甚严,-之人大为减少。同时于光绪三十四年在巴彦州成立了戒烟所,凡是入戒烟所的人都随时发给丸药,免费供应。自设立之日起,至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止,男女断瘾者共400余人。另外还在巴彦州成立罪犯习艺所,罪犯入习艺所劳动,减轻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陈元慎在任巴彦州知州时间不久,就将办理学堂、警务、改良,整顿等方面的情形向黑龙江巡抚做了详细的汇报,并写了《巴彦州地方情形》。他对前任所移交的命、盗、杂案和词讼各案办理得比较快,及时结案。
陈元慎在地方施政当中又特别重视实业的发展,尤为注重农业,并相应的发展工商各业。鉴于巴彦当时工业不甚发达,陈元慎除了选送10人赴呼兰学习织染各种工艺外,还拟订在巴彦城内设立工艺学堂一所,以培养各种工艺人才。遗憾的是陈元慎在任时间太短,这一设想未能付诸实施。
陈元慎为人谦虚谨慎,为官清廉正直。常把“不取为富,不辱为贵;自知者英,自胜者雄"的楹联作为座右铭,挂在厅堂或书房里,并经常以"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来警戒自己。
1943年陈元慎由省拣选为临川县临时参议会议长。由于战争的创伤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人民急需休养生息,陈元慎义正严辞的驳斥了临川县长借修中山纪念堂大搞-的事实,赢得了临川县人民的赞誉。他在临川曾多次为兴办公益事业,资助贫困人民而慷慨解囊。1930年将自己的土地赠给本屯鳏寡孤独者每户两亩,按着又鬻田16亩,所得之谷做为建立祠堂,兴办济贫仓,捐献义渡之用,余90石谷在1949年大军渡江时支援了解放军。每当河水泛滥,陈元慎都率先上堤抢险,并施粥于河堤两岸。自己则过着"四壁图书娱我老,一犁烟雨待孙耕",穿自织布衣土袜,食园中自种瓜果蔬菜的俭朴生活。他经常写信告戒儿孙且勿贪不义之财。还将他珍藏的经、史、子、集图书50余箱也赠给了临川县图书馆。陈元慎学识渊博,在编纂地方史方面做出了贡献。在他任巴彦州知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巴彦州志略》的编纂,对后来编纂县志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