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树棠,字伯芾,号笠山,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1900年11月25日)生于上杭庐丰畲族乡丰济村。
幼年在村私塾启蒙,民国6年(1917年)8月考进县旧制中学,10年7月毕业,因家贫无力升学,曾执教于丘辉养正小学、庐丰联珠高等小学,15年2月考进广东省梅县嘉应大学就读半年,8月转入厦门大学国学系代办的集美国学专门学校就读。在校三年,学习刻苦、认真,课余则热心于地方史志研究,曾被推任《集美国学季刊》委员会主任,发表过包氏族谱“序”和“跋”等一些研究文章,并着重从事汀州艺文志方面的研讨,经五年成《汀州艺文志》20卷,20余万字。19年毕业后,在集美高等水产航海学校任国文教员,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仍精心钻研古籍,在《青报》发表《读老子“天下篇”》,写诗歌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功绩,讥讽南京政府与日签约停战无能,有“杀敌封疆思故国,和戎极户误亲邻”之句。24年7月被解聘。随后赴南京求职,经杭州遇著名学者章太炎,遂以所著《汀州艺文志》、《笠山诗抄》和《四家诗传授表证》求救,得“伯芾年少,其进固未有已也”的好评。
民国25年2月至31年1月,曾先在泉州昭昧国学讲习所任教务主任、国文教员,后在集美联合中学任国文教员兼校董室秘书,随校至大田、安溪。在此期间,参与《集美周刊》,常与友人应酬唱和,发表大量五、七言旧体诗。除继续修改完善《汀州艺文志》外,还从事考古和中国文学史研究,编撰了《安溪唐墓报告》、《唐上柱国刺武吕墓考》、《雷翠年谱》和《两汉文学总论》等著述。
民国31年2月,在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任国文教员;7月,任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讲师;34年7月,升为副教授。在教学上兢兢业业,自编《文字学形篇》、《训诂学》、《两汉三国两晋文学史》、《文学史》、《诗选注》和《文选注》等教材。同年,被国立海疆专科学校聘为教授,担任师范科的国文选、诗词选、文字学教学,课余假日常与泉州“弥社”同仁游览名胜,命题吟咏,创作了不少风物纪胜诗,在《海疆学报》发表了《笠山诗话》和《杉与稷读书记》(读毛诗杂记)等著作。1949年7月,校长卷款潜逃后,积极参与护校。当时时局动荡,曾作感事诗,诗中有“最是英雄迟暮感,美人黄绿两蹉跎”之句,流露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后被推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力保护校产,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10月与全校教职员一起转入福建革命大学政治研究班第三部学习。
1950年全国大专学校调整后,10月任福建师范学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1952~1964年11月先后任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任教期间,除给中文系学生讲授古典文学外,还担负着培养助教的任务,给系文艺理论组讲授《文心雕龙》,给古典文学组讲解《春秋左氏传》、《孟子》和《史记》等专著。有时也作诗词讴歌共产党和新社会,曾作《竹枝词》15首,诗中有“八一艰难始建军,南昌故郡起风云,井冈磅礡雄师会,兴国忧劳自风闻”,颂扬八一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每周两个晚上在院部给省委宣传部和院领导讲授《尚书学概要》、《尧典》、《舜典》、《洪范》等专著,在讲授中,先说伪孔传,然后讲明今古文的不同,尊重古注驳正左注,或今古兼采,尽力说明书中大义,颇得好评。在此期间,与黄寿祺、吴茀之时有诗作唱和,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之称,有时也为宋省予的画配诗。其所作诗词多收入《笠山诗抄》(手抄本),诗风深奥古朴,感情直挚,格律工整,所作论文在院学报发表的有《司马迁及事伏生学古文尚书辩》、《春秋城榖考》、《十薮九薮八薮考》、《五言诗之产生》、《谢翱西台恸哭记补记》等,并把在国内报刊发表论文都收入《笠山文钞》(手抄本,8册),文风质朴精新,笔调清隽。
1964年11月,以年老体弱退休,寓居福州长安山华香园,平素为人诚廉,不善词令,终日仍不倦整理研究古籍,著有《史记会注考证校读》、《史记引论》、《随无涯斋读书记》和《笠山丛挈凡》等,其考证功力闻名于闽台文史界。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不应有折磨。1981年5月11日中共福建师范大学委员会决定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同年12月在福州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