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善(1913.4.10~1989.1.14),河南省长垣县人。自幼家境贫困,读几年私塾,就辍学帮助家里炸散子、麻花,做小生意。17岁时,他拜师学徒当了泥水匠。在师傅的传授下,他熟练地掌握了泥工的技术。
开封解放后,他担任开封市第二十四工程队队长,参加建成开封市第一座工人文化宫。1958年,他任顺河房管所修建队长。此间承担许多商业店铺、民宅修建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土建修缮经验。开封城区
由于地势低凹,房屋院落普遍外高内低,每逢大雨,院内积水,许多人想把房子升高,免遭水淹。赵明善为满足住户的需要,冒险摸索出一套用撬杠升屋的巧方法,群众称赞他:"土专家,办大事"。在这期间,赵明善还赴北京、西安、洛阳等地参加一些古迹建设,为以后的古迹修缮奠定了基础。
1963年,赵明善调到开封市文化局承担古建维修任务,先后对铁塔、龙亭、相国寺、禹王台、延庆观、繁塔、山陕甘会馆等名胜古迹进行规模不同的维修保护,抢救许多珍贵文物。
山陕甘会馆是一座设计精美、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这组雄伟的清代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为徐府街小学占用。由于常年失修,残破不全,钟鼓楼几乎有倒塌的危险。赵明善接到维修任务后,对山陕甘会馆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精打细算,砖雕不够,自己动手刻,没有施工设备,土法替代,终于完成了对钟鼓楼及厢房、古殿进行大修整的任务。
1980年,政府拨出专款改建相国寺,对相国寺内主要殿宇--八角琉璃殿进行抢修。这座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品,经过二百多年的风雨侵蚀,部分梁檩朽坏,原砌的1.67米高的殿基也因多次水患而淤埋地下,致使大殿门槛和廊柱柱基均与地面相平,不仅常年被雨水浸泡,而且大殿在继续下沉,已有濒临倒塌的危险。要抢修这样的古建筑并非易事。如果拆除重建,不仅很难保持建筑原貌,而且造价会大大超过国家拨款;如果用大型吊车将房架吊起,下边再垒高基座,便有可能将复杂的屋架吊零散不好收拾。赵明善经过对八角琉璃殿的认真观察研究,大胆采用了民间土法--撬杠跃升法。在不拆梁、不动架的情况下,将重约36万公斤的古殿整体升高了1.67米,恢复了八角殿的古貌雄风,并为国家节约资金14万元。从1980年6月25日开工至1981年5月6日竣工,八角琉璃殿经过修整,坚固如初,纹丝未动,创造古建史上一个奇迹,受到许多古建专家学者的赞扬,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成果四等奖。新华社发了新闻专讯,全国三十几家报刊介绍这一修缮成果,上海房管局收文编书。在改造相国寺后院两厢房的西式楼房工程中,他率领工人拆楼房,落大梁,把面积为2030平方米的西式建筑,在不用机械的情况下,仅用一年时间,全部改造成民族形式的建筑。
赵明善热爱建筑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在给居民修建房屋时,唯一的儿子病重,妻子托人叫他几次,他都没有离开工地。回家后他安慰妻子说:"儿子有病咱着急,群众的东西放在露天,等修房更着急呀,咱不能光顾自己。"在修缮八角殿时,有一天下雨,他家的房子漏雨,家里人急叫他回去,他另找人去修,自己一步也没有离开工地,八角殿修好了,他家的房子漏得更厉害,只好重新翻工。他对徒弟要求严格,如发现质量问题,马上就叫返工,谁要是不遵守纪律,他都当面严厉批评。他对徒弟也特别关心,灾荒年月时,他把自己带的干粮分给徒弟吃,而自己常常饿肚子。
赵明善曾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先进工作者,省文物先进工作者,开封市劳动模范。是开封市政协四、五届委员。1989年1月14日病逝于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