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希(533~590年),弘农华阴(治今陕西华阴)人。祖父杨真,魏时任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太守。父亲杨承宾,曾任商、直、淅三州刺史。杨尚希龆龀而孤,11岁就辞母去长安求学,被召入太学。对学业专精不倦,同辈深为佩服。周太祖曾令他讲解《孝经》,他语言流畅,为人称道,太祖听后十分惊奇,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当时他只有18岁。累迁舍人。周明帝、周武帝时,历任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东京(今洛阳市)司宪中大夫等职,爵为高都县侯。周宣帝时,命他前去抚慰山东、河北一带灾民,行至相州时,传来宣帝病死,杨坚
执政的消息。相州总管尉迟迥对杨坚
执政不满,暗中准备起兵。杨尚希见尉迟迥行为反常,暗藏杀机,便疑其谋反。于是连夜逃离相州,回到京师,报告杨坚。杨坚得知此事,以杨尚希素有雅望,令他率宗室兵三千镇守潼关,抵御叛兵。及平定叛乱,被授司会中大夫。
杨坚称帝,杨尚希为度支尚书,升公爵。次年,又出任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加银青光禄大夫。他看到当时设立的州郡过多,常有户不满千,分郡而制的现象,便上 书力陈州郡过繁的弊病。他认为“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只能使资费日增,卒吏数倍,租调岁减。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注:见《隋书》卷四十六】,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注:见《隋书》卷四十六】。文帝采纳了这项建议,废除了郡一级建制,只留下州、县,改三级制为两级制。不久,杨尚希被任命为瀛州(今河北河间县)刺史。接着又召他巡省淮南(今安徽淮南市)。开皇四年(584)十月,升为兵部尚书。开皇六年(586)十月,转礼部尚书,授上仪同。
杨尚希患有足疾,文帝对他说:“蒲州(治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出美酒,足堪养病。”于是特召他为蒲州刺史。在任期间,勤于政务,督导百姓发展当地的生产,引来瀵水,修筑堤坝,开垦数千亩稻田。使蒲州境内民富粮丰,政绩卓著。开皇十年(590)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