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信(1919~1981),开封市人。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齐鲁医学院。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交通受阻,他又以总成绩第一名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后又转入国立西北医学院学习。
1943年王培信大学毕业,留校执教。此间,多种寄生虫病在中国大地肆虐,王培信抱着普救众生的朴素愿望,考入国立江苏医学院科研所寄生虫学部,攻读研究生课程。
1946年王培信获硕士学位。他选择消灭日本血吸虫病作为科研题目,开始了寄生虫病的科研工作。他搜集阅读大量有关血吸虫病的中文、英文和日文的重要文献,还到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做实际调查。
1947年,王培信到台湾省工作。从台北到屏东铁路沿线的许多车站,他都下车作调查,特别是对日本文献上记载已经发现过钉螺的小埔心地区进行详尽调查。1948年下半年,他到国立江苏医学院工作,在镇江郊区调查中发现运河两岸、金山寺一带长江江边大面积芦苇滩上,都有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还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钉螺有向上爬的习性。
1950年,王培信任浙江卫生实验室副研究员兼浙江医学院副教授。他在杭州郊区古荡和留下等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进行调查,并先后到上海、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血吸虫病防治现场进行调查,同时进行了实验室和小规模的现场研究。首先提出土埋灭螺法,还提出土埋灭螺应该和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结合起来进行。这一成果被收在1957年4月《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中,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他的论文《土埋法杀灭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蛳的实验》发表后,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应周恩来总理邀请来中国访问的日本防治血吸虫病代表团团长小宫义孝,称赞此法是各种灭螺法中的根本方法,并在回国后照此作了类似的研究。
1956年,王培信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会议。同时任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卫生部医学科研委员会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血研会预防组副组长,浙江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预防组组长。1960年任研究所副所长。1964年和1978年分别当选为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培信的专著《怎样防治血吸虫病》,是中国第一次全面论述血吸虫病及防治策略的论著。
他在科研工作上有独创性,根据钉螺的0、产卵、生殖周期、螺卵的孵化、幼螺的生长及发育等方面的观察,写出了《钉螺的生殖与发育的研究》。这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并被编-合国卫生组织编印的《血吸虫病文献目录》(1949~1958)。他还进行了血吸虫病感染方式的研究,发现只要皮肤与一滴含有尾蚴的水或尾蚴污染过的潮湿泥土相接触,就有被感染的可能。这一成果写入《日本血吸虫病一种感染方式的研究》,被编入各种内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血吸虫病学等学科的书籍内,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重视,亦被编入《血吸虫病文献目录》(1949~1958)。被编入该书的还有《钉螺在土层生活习性的调查研究》和《钉螺大量人工饲养和繁殖方法的研究》。
王培信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其中《关于逐块消灭钉螺及阳性钉螺生态问题的商榷》,用大量的实践说明了消灭钉螺可以一块一块地进行,并且能够使灭螺成果继续巩固下去。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证明在中国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王培信一生刻苦勤奋,严谨治学,待人诚恳,作风平易近人。1978年5月,在他病重住院治疗期间,仍念念不忘血吸虫病的防治研究,常常和前来探望他的领导和同志们一起讨论、研究工作。他曾计划系统地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科研工作经验,计划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进行一些新探索,后因病情恶化,这一愿望未能实现。病情恶化后,他要求后事从简,把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用到祖国的"四化"建设上去。根据王培信生前遗愿,1981年在他去世后,没有通知生前友好,没有开追悼会,他的骨灰全部撒在浙江钱塘江中。
王培信事迹收入《中国科学家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辞典》、《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当代卫生界人物词目》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