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运五(1887~1955.4),原名鸿福,号禾霖,回族,开封市人。马家祖籍南京,祖父马永龄在南京经营花边折扇业。嘉庆二十四年(1819),马永龄迁居开封。马家在开封除继续经营豫盛永花边折扇业外,同治三年(1864)开设马豫兴鸡鸭店,后又开设豫盛昶皮毛土产店等。光绪十三年(1887),马永龄去世,马运五之父马有义继承父业。光绪三十年(1904)。马有义与兄分立门户,同年马运五就读于河南大学堂。次年赴上海,在其父经营的豫盛昶号经营皮毛土产业,加入上海内地商团。1911年辛亥革命时,马运五随商团在沪参加起义。
1914年,马有义病逝,马运五承继父业,在开封经营"福盛恒"号(1926年改为"五福"号)酱果业。先后被推选为开封酱果业会董、河南总商会会董、开封商会委员、常务委员、常务理事等。1919年,当选开封商会公断处处长,在任5年间,公正严明,颇得商界好评,获-嘉奖,授予二等獬豸奖章。1921年,马运五任开封赈济委员,平粜厂长时,因办事出力,廉洁奉公,获七等嘉禾奖章,大红十字奖章。同年,当选"五四"爱国抵货运动开封国货维持会调查主任。1925年,当选"五卅"爱国抵货运动开封各界代表委员会委员。1928年,当选济南蔡公时惨案爱国抵制仇货运动开封各界委员会委员。在3次-中身体力行,积极奔走,同时还努力联络各界人士,支援焦作煤矿的-斗争。
1938年6月,开封沦陷,马运五因黄河决口未能西上逃难,"五福"及其分号被日本侵略军抢掠一空,损失惨重。当时,马运五特意留起胡须,祈祷礼拜,深居简出,断绝一切社会活动。虽经济状况不好,但宁愿坐吃山空。日伪数次利诱胁迫他出来任职,均以疾病推却。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运五当选开封商会常务理事,1946年代理理事长。
马运五信奉伊斯兰教,热心为回族人民办公益事业,曾与友人一起创建开封养正回民小学,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嘉祥奖章。他还向友人发起资助,在北羊市街开凿一口甜水井,解决了开封城东部回民群众的吃水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更关心民族团结问题,常向回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加强民族团结做了许多工作。他曾任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筹备委员。1950年10月,他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他深感这是一生中最大的光荣。他特别珍惜毛泽东赠送给他的那套毛呢制服和金星牌金笔,特地在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对那套制服备加爱护,只有遇上节日或重大政治活动才穿。
马运五先后担任开封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民主建国会筹备委员、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工商联主任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1955年4月25日,马运五在郑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