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公威(1916.10.28~1992.5.8),原名贤斌,字慕岩,开封市人。其父吕烈培生于1886年,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曾任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黄埔军校教官,国民党少将校阅主任,三十八旅少将旅长,军委会中将参议,1939年因病去世。吕公威8岁上学,先后在北京市第十四小学,文治中学就读。1932年进汉口博学院(后改为博学中学)就读。在校期间,曾主编《博学年刊》和《慎思月刊》,并为《大先报》的特约撰稿人。1937年,他进武昌华中大学中文系学习。寒假期间,经陈仁
炳、李公朴介绍,与华大同学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学习。临汾失守后,他返回汉口。1938年,同全家一起定居成都,他进西北联大学习法律。1939年,他随父到重庆见何成浚,经何介绍,吕公威被派在四川特种工程处工粮处任科员兼仓库主任。1941年,他到兰州,先后出任兰州市政府社会局秘书,兰州市政府参事,西北训练团政治教官,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参议,甘肃省银行经济研究专员,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少将设计委员、少将参事等职。1945年5月,吕公威去重庆中央训练团党政班三十一期学习,并出任中央训练团军事组少将服务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吕公威离开兰州去重庆,任重庆市抗属优待委员会秘书。在重庆期间,他与何的旧部,后任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兼南疆警备司令、四十二军军长赵锡光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发泄对现实不满。后赵受张治
中之命去兰州,行前将家事全部委托于他。1946年底,受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之邀,吕公威回到开封,出任河南省政府参议,河南省政府吏治视察委员。
1947年底,吕公威受张治
中将军及赵锡光将军电邀,去南疆办理"坎居提王国归附祖国案"。在兰州,他会晤了张治中、陶峙岳(新疆警备总司令)、赵锡光将军。以张治中和赵锡光将军的代表及外交部代表的名义,到坎居提王国与坎王会谈王国归附祖国案,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之后,在新疆喀什市,他出任南疆警备司令部少将高参,兼任《大西北报》及《帕米尔半月刊》实际负责人。在喀什,他与中共地下党员李尚智来往密切。他将李介绍给赵锡光将军,并和赵多次密谈,策划起义。他还将新疆警备司令部的少将军法处长兼军事法庭审判长刘锡宠(他的结义弟兄)介绍给李,共同策动起义。在李离开喀什后,他们还用密码进行联系。起义前,他受赵锡光之命,联络英、苏领事馆。将苏领事馆送的《列宁文选》、《党史》等书刊,与赵暗中阅读。他还在召开的高级将领座谈会上,阐述决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要寄希望于美苏大战,由美国出面拯救国民党失败的命运。要求全体将领必须听命于陶峙岳、赵锡光将军的指挥,走向光明。会后,吕公威还整理出一篇纪要,用专电报告给张治中将军,并出任和平解放新疆的国民党的全权谈判代表,欢迎解放军进疆筹备会副主任。
1949年9月,吕公威和陶峙岳、赵锡光等高级将领,率部在新疆起义。起义后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吕公威在起义部队宣讲《新民主主义论》,并在当时的喀什《民声报》上发表《人类的新纪元》文章,以庆祝十月革命节。
1949年10月,吕公威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文化教育工作。他教学思想明确,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忘我工作。1954年,经新疆军区政治部批准,荣立二等功。1955年转业到南疆党校,任校务委员兼教员。1958年,他在农场劳动锻炼中,吃苦耐劳,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经喀什拉玛团结农场党委批准,荣立二等功。在全年评功时,又被评为一等功。1959年,吕公威调到新疆喀什二中任教员。1960年出任喀什地区教师进修函授部主任。"文革"期间,吕公威精神和身体倍受摧残。1975年,他撰写对台湾广播稿《向光明进军》,用本人的切身体会,告台湾军政人员,促其弃暗投明。1977年他做为地专级离休干部回到故乡开封后,仍坚持撰写文史资料,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
1980年以来,他先后担任政协开封市第四、五届委员会常委、政协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第四、五届人大代表,民革开封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民革河南省常委、顾问和民革中央第六次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等。
吕公威追求光明,性直爽、广交游。嗓音宏亮,喜书法,生活俭朴。在花甲之年,仍保持军人作风。在他病重住院期间,留下遗言,要求"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收花圈,不收挽幛,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1992年5月8日,吕公威因患癌症在开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