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连城(1854—1934),字联卿,武陟县木栾店人。幼年家贫,仅读几年私塾。 尔后,经商办工厂,逐步由小商贩发展成为实业家,是民国时期河南省著名的民族资本家。
光绪四年(1878年),鲁连城开始做小生意,先是肩挑,后用车推。主要经营针线、头绳、顶针、鞋带、布带、钱搭之类小百货,寒署无间,生意逐渐兴隆。遂后又开始经营四大怀药,每年推人力车往返于武陟、汉口之间,去时带怀药,返时贩布匹,生意越做越大,逐渐发展到雇佣伙计。在天津、汉口、上海设立“成兴永怀药庄”、“成兴永布庄”等,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已成为有许多联号的实业家。
清光绪末年(1908年),八国联军撤出北平时,本地怀药滞销,价格惨跌,几至分文不值。鲁连城预见战争结束,怀药必然昂贵,遂趁此时机,在五车口倾囊收购, 大批运至天津。八国联军退出中国,怀药行情一日数涨,遂以高价出售,获利达数十倍之多,为日后扩大经营工商业打下了基础。
至宣统三年(1911年),鲁连城生意逐渐扩大,在上海、汉口各大商阜,均有人坐庄。鲁连城又经营美孚煤油,运到武陟县推销,为了扩大宣传还选购点灯需用的各式各样灯台、灯罩等,分送机关、学校、士绅豪商试用,此后很快就畅销起来,利市十倍。并向武陟邻境焦作、清化镇等处大批运销,约有半年,发财巨万,而成兴字号善于经营商业的声誉,已遍及怀属各县。
民国初年(1912年),各省多将制钱销毁,改铸铜元,此时河南尚未设局铸造。省境行使的铜元,多系由商人从外地铜元包运而来的,从中取得回扣,得利甚厚。鲁连城由武陟去南京想接洽此事,路遇南京政府铜元局业务科长,倾谈之下,愿为帮助,由此奇遇谋得包运,经营历时一年有余,为日后独资创办纱厂奠定了基础。
1914年,鲁连城在上海做生意时,正值纺织工业方兴未艾,想到武陟县和整个豫北平原是个产棉区,如在武陟设厂,距京汉铁路的黄河北岸车站仅二十余公里,原料采购和产品外运都比较方便,且民众素日生活,极其贫困,工资低廉,豫北各县,连遭自然灾害,老百姓无以为生,还可借以工代赈,廉价雇工,谋取厚利,名利双收。同年,鲁连城复至上海,与上海英商慎昌洋行签订了购买.2880枚纱锭的全套设备和2台160马力
的蒸气引擎机合同。合同订立后,因受欧战影响,海运不通,机器难运,而鲁连城创办纱厂的雄心未减,他一面经营各项商业,一面选定武陟县木栾店西门外沁河滩为纱厂厂址。购买地皮约100亩,设立砖窑厂,修建厂房,竭力筹备为将来开工做好准备。但欧战结束,机器价格比订合同时飞涨六、七倍,英商欲图后悔,拒不履行合同,鲁连城当即延聘外籍律师为代理人,涉讼起诉,终以合同俱在,英商无可低赖,获得胜诉,把机器运回。于1919年冬,成兴纱厂正式开工生产。
成兴纱厂为独资经营,资金白银80万两。设备规模有细纱机纱锭2880枚及其相应的附属设备,约有150名工人。1920年鲁任武陟县商会会长。1928年,生产设备不断扩充,纱锭由2880枚,增加到6480枚,人员增加到400余名。随后又在山西省绛县创办“大益成纱厂”、西安创建“自成纱厂”,成为河南省首屈一指的独资经营的纺织企业家。1934年5月25日因病在武陟县木栾店逝世,终年79岁。
鲁连城病世后,民国政府军政要员林森、于右任、孙科、冯玉祥、张玉
本、程潜、潘重超、张群等21人送来挽联和亲笔题词。
鲁连城墓志铭由余杭章炳麟撰文。行述由民国政府内政部长薛笃弼撰文。
鲁连城有二子,长子鲁锡爵,次子鲁锡田,鲁锡爵有八子,鲁定华为长子,继承鲁锡爵掌管鲁家的财产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