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幼林(1916年~1941年) 字繁森,乳名大名,原籍山东省东阿县。其父刘庆甲于1920年就任黄河河务局濮阳河务段副段长时,全家迁居濮阳渠村集。刘繁森幼年读书于濮阳渠村、桑村及滑县第十七完全小学。
1933年,刘幼林在濮阳坝头高等小学读书时,由张辑武、汪继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刘幼林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印发传单,张贴标语,宣传党的主张,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抗日救国,揭露国民党 派的腐败统治。1934年8月,刘幼林到北平,就读于燕京大学附属的精业中学,积极参加-,成了抗日救国的骨干,不久成为该校抗日民族先锋队的领导成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幼林为民族义愤,毅然抛弃学业,专事革命工作。同年,刘幼林受党组织的派遣返回家乡,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与当时中共滑县县委书记李广录接上关系后,便和牛万里、李春林等负责救国会工作。1940年,刘幼林任中共濮阳县委宣传部长,后调任中共东明县委宣传部长。
1940年6月16日(农历五月五日),日军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环境急剧恶化。中共活动转入地下,组织人民与敌人周旋。刘幼林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的斗争艺术,坚持敌后斗争,领导东(明)、濮(阳)、滑(县)、长(垣)、浚(县)边区的反"扫荡"工作。其父刘庆甲为支持儿子革命,随时保护革命队伍,未随河务局南迁,是年秋不幸被敌人以抗日家属罪抓走,在日军老岸集据点受尽折磨,英勇不屈,一直痛骂日伪军,终被活埋。刘庆甲为国殉难后,刘幼林及其战友悲愤交集,怒火填膺,更加英勇地同敌人进行斗争。
1941年冬,刘幼林与杨北征(浑号杨卡壳)在金堤北向地委汇报工作返回途中,在尚寨村被伪顽军头目阎鸿玉查捕。阎匪动用各种酷刑,以图刘幼林、杨北征就范,然而刘幼林、杨北征始终坚贞不屈。刘幼林之继母携其妻与堂弟刘长海前往探视时,血肉模糊的刘幼林嘱家人说:"救我已无望,希多自保重,继续革命……"刘幼林、杨北征在押期间,地委负责人唐克威多方营救无效。不久,刘幼林、杨北征被残杀于长垣县西角集村,刘幼林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