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4年-199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原名刘昌义。1914年11月2日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七里区马鞍石村。少年时代因家贫,仅读书3个月,后以学裁缝糊口。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4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12师36团连长、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第四次反“围剿”和黄安、苏家埠等战役。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西移入川,任红9军第27师76团副团长、团长,参加了创建川陕苏区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斗争。1935年参加嘉陵江战役后随军长征。1937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神头岭战斗。后任八路军青年抗日纵队第3团参谋长,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起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3纵队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参加太行区反“扫荡”,参与指挥子洪口、榆武公路伏击战。1945年4月任太行军区南下第6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豫西嵩山、伏牛山一带,转战8个多月,指挥战斗40余次,歼日伪顽军8000余人,开辟了临(汝)、陕(县)、宝(丰)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率部撤出豫西,南下桐柏山区,部队编为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3旅,任旅长。1946年6月,在中原突围作战中,指挥所部先后担任南路突围部队的前卫和后卫,为掩护主力胜利进入武当山区,开辟鄂西北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后任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亲率军区独立旅寻机歼敌。1947年初鄂西北根据地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形势日趋严峻,军区主要领导人陆续撤出。2月6日,独立旅被敌包围于保康县康家山,他指挥部队与敌苦战三昼夜胜利突围,后率部重返大别山,领导开辟皖西根据地,组建皖西人民自卫军,任司令员。同年9月,皖西人民自卫军与挺进大别山的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会合,后任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15军副军长,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铁道-队副司令员,海军旅顺基地、青岛基地、北海舰队司令员,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8年12月~1984年2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11月1日在广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