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璋(1898~1976.7),字寿石,又字梅村,号恬安老人,开封市人。住城内州桥街。出身贫苦,9岁入私塾,12岁丧父,母子3人艰难度日。清末民初,开封书坛名家辈出。陈玉璋酷爱书法,多次登门求教,但常被拒之门外,于是他发愤读书、刻苦练字。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无钱购买纸墨,他就在漆板上用黄土拌水写字。除读书练字外,还时常出去干些杂活,贴补家用。1918年因家贫,弟弟又患病去世,便辍学设馆教书。白天教书,夜晚练习,积劳成疾,23岁时染上肺病,-休馆停教。病愈后未复馆,而潜心于书学研究。1926年秋天一早晨,在北门大街偶然看见一块楷书金字匾额,为清末开封进士王德懋所书。他看得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当晚便点燃油灯,磨墨铺纸,临摹练习至深夜。
1927年6月,冯玉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公开召考省政府职员,陈玉璋应试录为河南省民政厅书记,专门抄写公文,1928年又任民政厅校对员。1931年7月调河南省图书馆任馆员,主要从事《石田野语》书版缮写工作,全书34卷,历时两年余写成,颇为当时开封书画名家田啸白所推崇,指出"寿石小楷,结构谨严,笔韵鼎足,能以小见大,笔笔不苟,难矣。"1933年8月,又调回河南省民政厅任办事员。
参加工作,有了稳定收入,他将近一半薪金用于购买碑帖、拓片及名家墨宝,有时为购一件名作,甚至不惜倾囊。他研习《张迁》、《乙瑛》、《衡才》等汉隶名碑,力得其笔韵锋情。楷书初学颜体,对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东方画赞》碑,研摹长达十余载,后学欧体,一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名》临写了数百遍。行书,力学颜王,对颜真卿《三表》行书帖、《争座位》行草帖及清初王铎
♀山园》行草帖爱不释手,常研常练。对唐代李邕、宋代米芾两位大书家之遗墨殊爱心服。他常将一些名帖随身携带,不论走到哪里,一有机会便揣摩练习。这一时期,陈玉璋和年长于他的开封书画名家郦禾农、祝鸿元、宋珂宸、康禄、许钧等人交往密切,他虚心求教、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34年在省会开封举办河南省现代书画展,陈玉璋有一件行书对联、一件隶书对联参展,其隶书对联被选入1935年出版的《河南书画展览会书画册》一书中。
1938年6月开封沦陷。沦陷前,陈玉璋随河南省民政厅迁至南阳、镇平、洛阳等地,升任科员、助理秘书。1944年7月,在河南大学读书的长子陈国杰被日军杀害,他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大病一场,遂辞职回家。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回到开封,任河南省政府秘书,至1948年10月开封解放。
开封解放后,陈玉璋事母家居,以祖留房产租金为生。1956年参加市民革。1959年5月任市政协委员,9月任河南省政协委员,10月被选为开封市鼓楼区人民代表。1959年市政协成立书画组,任副组长。1962年首任书画组组长文秋野去世,他继任组长。1964年6月28日,被聘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玉璋擅长楷书、行书、隶书、榜书,是30~60年代开封市一位颇有影响的书法家。其民国时期作品,除《石田野语》书版及入选1935年书画册的隶书对联外,大多散失(爱好者少有收藏)。五六十年代,陈玉璋进入创作的新时期。《河南日报》曾介绍他的楷书、隶书作品。其行书条幅刊登于《团结报》,并获《团结报》1964年春节全国征选春联二等奖。1963年中央主办中国书法名作出国展览,陈玉璋一件隶书条幅入选。1966年文化部专程派人来开封给他送来在日本出版的《中国书道展览》精选影印集,并表彰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该集收有郭沫若、何香凝、潘天寿、沙孟海、陈玉璋等人的33件书法精品。
五六十年代,陈玉璋的不少作品得以保存并流传于世。隶书丈二中堂,毛主席诗"钟山风雨",现存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行书作品6幅,现存于开封市博物馆;行书对联3幅,行书中堂两幅,楷书条幅一幅,书画扇面6把,行书册页两本,均有其子陈国桢保存。这一时期陈玉璋主要的榜书有"东大寺",1952年书,楷书体,现悬挂于开封东大寺内;马道街"开封华纱布公司",1954年书,行楷体,字大4尺,不存;自由路"中国石油公司",1963年书,行楷体,3尺大字,不存;相国寺"大雄宝殿",1964年书,行楷体,"文革"中被毁。陈书写大字时,一手端墨碗,一手执笔,一挥而就。开封著名书法家郝士襄曾说"玉璋的榜书,结构严谨,体态庄重,神韵十足,有浩然之气。"陈玉璋的绘画、诗词亦颇有造诣,画为大写意,多为梅、兰、竹、菊,诗作《吟竹诗草》,由子陈国桢保存。
1976年7月22日,陈玉璋病逝于开封。1979年,开封市文化馆举办陈玉璋书法遗作展览。同年他的遗作再次被送往日本展出。名及事迹收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
注:陈玉璋主要经历据档案资料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