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茂
徕(1788~1873),字逸山,号秋崖,又号痛定思痛居士,清祥符县(今开封市)人,生于开封府城。幼聪慧好学,字写不工整时,常掷笔哭泣;读书不熟时,即拥被不眠。稍长博通五经,提笔能写诗文,24岁成秀才,道光五年(1825)选拔贡。后屡试不第,遂专心著述。经史皆有论解,尤长《春秋》,精考据、工分书、好金石收藏。以历佐守城,加五品衔,赏戴花翎,功保先后任偃师、登封教谕,近5年时间。离任后返汴,杜门谢客,以读书教子为主事。
常茂
徕自说:"总计有生以来,砚田兀坐殆四十年。谨身饬行,奋志苦读,未尝一日少懈。"在他八十多年的生涯中,大部分时间和心血都耗费在读书学习,编纂著述上面,尤注重乡邦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著述颇丰。光绪《祥符县志》记载常氏著作共计23种。
一、《读两汉金石记补释》(实为《续两汉金石记》、《续两汉金石补释》两种书)
二、《三余偶证》(实为《三余偶谈》)
三、《怡古堂文钞赋钞试帖》(实为《怡古堂文钞》、《怡古堂赋钞》、《怡古堂试帖》3种书)
四、《读左随笔》(《读左漫笔》)
五、《续中州金石考》
六、《增订春秋世族源流考》
七、《春秋女谱》
八、《春秋国都考》
九、《石田野语》
十、《汴京拾遗》
十一、《增补小名录》
十二、《槐南小记》
十三、《增订三字经》
十四、《嵩下吟》
十五、《一竿竹山房诗草》
十六、《归来吟》
十七、《汴中风土记》
十八、《汴中岁时记》
十九、《祥符金石记》
二十、《两汉质疑》
二十一、《读经顼言》
二十二、《广古今同姓名录》
二十三、《增订如梦录》
光绪《祥符县志》将《续两汉金石记》、《续两汉金石补释》两书合二为一,误记为《读两汉金石记补释》,《中州艺文录》亦沿《祥符县志》之误。据常茂徕钞本《怡古堂文集·序言》云:"两汉碑版自来著录者众矣。而求其详赡,则洪氏《隶释》、《隶续》外,以我朝翁阁学覃溪先生《两汉金石记》为最。先生专精汉刻,可谓穷尽心力。但古刻之出,何时蔑有,故有在先生后,为先生所未收录者,亦或有先生已录,其中未尽论及者。笔墨之缘,无乃为后人留乎,予抱金石之癖,尝属意于斯。以所得两汉拓本,不惜殚厥目力,句栉字梳,历有年所。次序引缀成帙,厘为二编,一题曰:《续两汉金石记》,续先生所未及也;一题曰:《续两汉金石补释》,补先生所未尽也。"据此确知,常茂徕因翁氏《两汉金石记》所未尽、未及,特为之续编、补释了两部书。《祥符县志》、《中州艺文录》将两书合二为一,并将"续",误记为"读",故将《续两汉金石记》及《续两汉金石记补释》,误记为《读两汉金石记补释》,弄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
光绪《祥符县志》著录《怡古堂文钞赋钞试帖》,易使人误认为是一书总名,实际上是《怡古堂文钞》、《怡古堂赋钞》、《怡古堂试帖》3种著作。
《祥符县志》所列常茂徕著作23种,因误记隐匿3种,实为26种。
《祥符县志》将《三余偶谈》又误记为《三余偶证》。《中州艺文录》因"偶证"不辞,臆作《三余偶记》,两者均误。据常茂徕所著《石田野语》红字初印本的后面,附录其侄孙常联奎《跋语》中,作《三余偶谈》。常茂徕手稿本《秋崖文集·预作生诔》文中,亦作《三余偶谈》。
《读左随笔》,《祥符县志》记为《读左漫笔》,实为原书名。此书稿为其次子常维潮携至粤东,于同治年间用活字版刊印100部,散之岭南。后来常茂徕检阅《学海类编》第十六卷,见明人所修一卷,标名与此书一字不异,故改易为《读左随笔》。《祥符县志》、《中州艺文录》不明原由。
《续中州金石考》,为补续黄玉圃《中州金石考》之作,意在以补其所未取者。《中州艺文录》误记为《读中州金石考》。常茂徕在同治六年撰写及在同治十一年重新写定的《预作生诔》一文中,两次均作《续中州金石考》,与《县志》同。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考》,原来陈曙峰撰有《春秋世族图》一书,刊本流传不多,人所罕见。乾隆五十四年,浦阳吴九成著《春秋集义》,将《春秋世族图》刊附卷末。嘉庆癸酉,溧水张道渚又从《春秋集义》中摘出,署上自己的名子刊行。常茂徕取张氏刊本对校陈本,见全袭陈书,别无增益,特为恢复陈署峰的署名。他说:"然犹惜其中尚有舛误,且不免简略,未能使读者了然于目,在得所考详。因重加校定,搜罗各家之书,凡前后竭三四年之力。遇有缺遗者增补之,伪误者订正之,世代支派,必加注释……有可考资者,不惮穷源竟委,以期无漏无遗。非敢多事笔墨,实欲有裨观览,是区区之心,所窃欲求其完备而无能自己者。"此书于道光末年,常氏自刻于开封怡古堂。原刻本已不可得,现仅存道光二十年庚子五月朔所写的一篇序文,藉以略窥大概。此书颇为学林所重,时人谓"详覆绝伦,学者称之"。
《春秋女谱》,道光末刊刻于开封怡古堂。常氏特为见于史籍的春秋时代的女性立谱,序言中表现出他比较重视妇女的观点,颇难能可贵。
《春秋国都考》,为历史地理考证之类的著作。
《石田野语》,为常氏读书时随手所作的读书札记、心得,经史考据,其中有对河南地方的风俗、语言、掌故考证多条,都很精审。淳安邵瑞彭说:"既萃其全力于条贯之学,而周览之余,思弁所得,或为难得之资粮,或为独到之悬解。犹之铜山见荣,足供捋拾,玉屑盈,弗忍捐弃。兴之所至,信手直书,卬积頫累,动成巨。……鸿彦魁士为之,成不朽之盛业,穷巷末学为之,亦孟晋之阶梯。"对这部著作的体裁和价值,评价很高。
《汴京拾遗》,世无刻本,原稿亦未见,仅存一序。常氏在序言中说:"予世为汴人,尝留意于汴中故实。每读书之顷,遇有关于汴事为郡、邑两志所不载,及载而不详者,辄条录之,积已有年。后得《汴京遗迹志》,为江南澹生堂写本……因暇日取所条录者相与校对,或亦不无同异。于是次序成帙,编为八卷,名之曰《汴京拾遗》,冀他日有旅景君子出而作志,或可备刍荛之一询,是以芜杂零星,皆所不计"。据此可见该书的体例、形式、编纂方法及作者意图。
《增补小名录》,常茂徕据唐陆龟蒙著《小名录》,"见其中尚不无遗漏。又念自南北朝以来,越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以逮有明,历年既久,其小名散见于群书亦复不少。因随所遇于目者,手录成帙,得三百余人,聊以补陆氏之缺,并以增陆氏所未及。"
《槐南小记》,为常茂徕平时读书时所写的杂记、心得,咸丰元年编次成册,自称得意之作,很是重视。原稿未见,内容亦不能详。
《增订三字经》,常茂徕自序云:"《三字经》一书,吾浚仪王伯厚先生所撰,包罗宏富,最宜童稚……第见此书为训蒙要编,其中搜罗虽多,遗略仍复不少。抑且书述圣以讳,予曹魏以正统,读之尤觉不安。爰于训课之余,谬加订正,复妄为增补。用便启诱初学,俾耳目藉以愈广,聪明得以愈扩。久藏家塾,不敢遽以示人。兹同人慨解囊金,怂恿付梓。"常氏增订此书之封建正统观点虽不足道,但他关心乡贤著作、重视童稚的训蒙读物,难能可贵。
《嵩下吟》,为常茂徕在登封任教谕期间所作的诗集。
《归来吟》,是去官归开封之后所作的诗集。
除《祥符县志》所列常氏著作外,《石田野语》卷后附常联奎《跋语》中,另举两种。
二十七、《字补注释》
二十八、《于陵子注释》
《怡古堂文钞》中亦载有《于陵子序》一篇,谓此书"汉以前不传于世,故诸子中无之",或为伪托,但"其言与行实足为污身卑行辈立之鉴戒","使世之-者苟得其一息,恐赖以箴砭其心者正复不少也。"于是他颇有寄托地手钞一册,久思注释。后又得曲阜郑伯臣的'问心'堂刊本,内粘王声之手注数条,以其太简,因加详焉。"
同上 书卷后,曾任河南图书馆馆长的井俊起,在《跋文》中又举出两种。
二十九、《字补续编》
井俊起谓:"近日搜得……残怂手稿一册,署曰《字补续编》,《县志》亦未著录。其书略近顾南原《隶辨》,但以部首为编次,较顾书尤便于寻检。其名'续编',度正编先就,今已不存(疑即《字补注释》)。
三十、《洛阳石刻录》
《洛阳石刻录》一卷,近人罗振玉采入《雪堂丛刻》中,《县志》亦失载其目。井氏云:"疑即《续中州金石考》之奇零。"
此外,在《秋崖文钞》载常氏85岁所撰之《自作生诔》一文中,又列一种。
三十一、《课余顼记》
所列31种著作,与常茂徕在"预为墓志铭"中所说"著述三十余种"之数,正相吻合。
常茂徕著作,已知有刻本者计有《增订春秋世族源流考》、《春秋女谱》、《读左漫笔》、《石田野语》、《洛阳石刻录》、《怡古堂文钞》、《怡古堂赋钞》、《怡古堂试帖》、《如梦录》共9种。另《字补续编》一书,井俊起准备锓版,《增订三字经》也经友人资助准备付梓,都有刊印的可能。而现在所能看到的仅有《春秋女谱》、《石田野语》、《洛阳石刻录》、《增订如梦录》4种刊本和《怡古堂文钞》稿本2册。
常茂徕著作的刊本和手稿,据其侄孙常联奎云,旧藏其婿刘毓楠(字南卿)家中。后来这批书稿又由其外甥之子冯汝骐携至京师,汝骐的兄弟冯汝骙复带至江西,此时常联奎也随同汝骙去江西。辛亥革命后,常联奎又带回了开封,但已散失不少。1932年井俊起任河南图书馆馆长,搜集乡贤先哲的遗著,准备刊印《中州丛书》,只访求到《怡古堂文钞》2册稿本,"其余《县志》著录各种,访求屡岁,终未得见,殆皆放失矣"。中州文献征辑处也曾费很大力气访求他的遗书,结果一无所获。常氏辛辛苦苦四十多年的心血结晶,只剩下几本残丛。
《如梦录》是一部记述明代开封城池形胜,周藩故基,文武衙署,市井贸易,祠庙古迹,花园景色,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著作。旧日一向认为是明清之际的李光
(李熙亮)所著,常茂徕及今人孔宪易均有考证,但尚无定论。《如梦录》写成后,流传不广。常茂徕云"予物三十年不可得,今年(1852)秋,晤裴君春桥,如获见之。"他受裴春桥之托,对《如梦录》进行"节删"、"补增",而成传于后世的《增订如梦录》。该书至今仍是研究明代开封及明代城市社会生活,一部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好书。
常茂徕与明代李濂、清初周亮工、晚清宋继郊、清末民初刘增騄,被后世开封文人尊称为"吾汴先辈"。1873年在开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