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0年-1976年]
萧向荣
(1910~1976)
萧向荣
,原名萧木元,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少年时在家乡新田村初级小学就读。民国8年(1919)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两年,后考入梅县石扇高级小学。民国14年,得同族伯叔资助,考进梅县东山中学。期间,受大革命浪潮影响,与进步同学发起组织“学生救国运动团”,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组织“新学生社”。民国15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委任为共青团梅县地委秘书。民国16年1月,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民国16年(1927)5月,被调任共青团兴宁县特别支部书记,后转任中共梅县石扇分支部书记。民国18年春,调入中共东江特委机关工作,先后担任团东江特委秘书长、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民国19年冬,中共闽粤赣特委成立后,担任中共东江西北分委常委。民国20年任中共闽粤赣省委(前身为中共闽粤赣特委)秘书长。同年11月改任中共福建省永定县委书记。
民国21年(1932)3月,他转往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工作。后由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
向周恩来建议,调入红一军团宣传部,不久又被委任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3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曾满怀热情谱写《红军远征曲》一歌,在部队中传唱,起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民国25年5月,他担任红一军团-部长,负责教育训练国民党被俘官兵的工作。西安事变后,改任红一军团宣传部长。
抗战初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宣传部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并撰写了《平型关大胜利》《平型关战斗前后》等报道文章,宣扬八路军坚决抗敌的英勇事迹,戳穿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民心,激励士气。民国27年(1938)12月,被任命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并负责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任主编。他重视部队的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主持编写了通俗简易的政治教育课本,供八路军战士学习。他还从部队指战员觉悟高而文化水平低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对战士的教育应当采取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而以文化教育为主的方针,受到毛泽东的赞赏。
抗战胜利后,奉命调往东北地区,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1949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兼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和宣传部长。期间,他着手筹划《南方日报》的创刊出版工作,对办报方针、报导内容、版面安排等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49年10月23日《南方日报》创刊后,他又经常撰写社论和文章,宣传中共的有关政策。他重视文艺宣传和社会教育工作,勉励华南文艺工作者担负起“灵魂工程师”的伟大使命,开展以普及为主的群众文艺运动,并要求各级文教部门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为要务。1951年5月华南军区成立时,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调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1952年,被调往北京工作。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军委直属队党委书记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协助军委领导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作风正派,遭到了林彪等人的忌恨。从1965年11月起,林彪以“唱对台戏”、反对“突出政治”等罪名,对他进行破孩。不久停止了他的工作,并召开总参党委扩大会议对其进行批判,甚至将他下放到河南省罗山县农场去“锻炼”。“文革”期间,被实行监督劳动改造,身心受到摧残,直至林彪-集团被粉碎后,才得回北京治病。1975年3月,被任命为国防科委副政委、党委副书记。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1978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党委作出决定,推倒强加给萧向荣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