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 斋。潍县(今潍城区
)城里人。自幼勤奋好学。青少年时随父清吏部尚书陈官俊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居京时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而尤酷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曾向当时著名学者阮元求教质疑,并与何绍基、吴式芬、李方亦等许多金石学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仅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有7000余方。1850年(道光三十年),他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在许瀚、吴式芬、何绍基、陈等人协助下,他将所收藏的古印、封泥反复鉴别,系统整理,编成《 斋印章》。他在京时,目睹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黑暗,1854年(咸丰四年)借母丧返归故里,从此不再复出为官。回潍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到处购求文物,每得一器一物,必察其渊源,考其价值,解奇释疑,一丝不苟。他收集到秦代“铁权”(秤锤),别人以为是块“顽铁”,他却视为珍宝,妥藏入库。对于古陶文字,前人没有收藏、著录的,他独予重视,不仅搜集了很多齐鲁古陶,而且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著成《 斋藏陶》一书。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并誉为“南潘北陈”。他收藏的文物青铜器最多,其中的毛公鼎,驰名中外。 此古器内壁铭文多达497字,极为罕见。所作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时期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藏有商、 周古钟11件,取其整数,因而“万印楼”又称“十钟山房”。又因集有三代及秦汉印7000余方,名其楼曰“万印楼”。此外,还有商周铜器235件, 秦汉器物80余种,以及秦汉刻石、各种古钱、陶、瓷、砖瓦、碑碣、造像、古籍、书画等精品达万件以上。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封泥考略》《 斋藏古目》《 斋传古别录》《 斋古金录》《 斋金文考释》《 斋藏镜》等十余种,还有后人辑的《陈 斋尺牍》,也保留了丰富的学术资料。未曾发表的著述手稿十几种,1964年由其后人捐献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