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邦杰( 1891~1971),湖南省武冈县(今洞口县)人。
杨早年留学日本,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毕业后考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民国17年(1928年)毕业,又转入九州帝国大学遣传实验室进行研究,是年底回国。历任广东仲恺农工学校蚕桑部主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兼蚕桑系主任等职。建国后1952年,院系调整,任华
南农学院教授兼蚕桑系主任。1963年,任中国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广东蚕学会理事长。
杨对蚕桑事业贡献毕生精力。民国8年(1919年),杨将中山大学农学院仅有的蚕桑课程扩充为蚕桑门,增设几个与蚕桑有关的课程。民国19年,再将蚕桑门扩充为蚕桑系,增加编制,于国内聘请名教授、讲师多人,充实师资力量。是年冬又由日本聘请朝鲜籍学者桂应祥为教授。
杨在日本曾与导师田中义磨博士共同发表《冬季莴苣叶养蚕》论文,获得专利权,开探索家蚕代用饲料的先河。自民国17年(1928年)回国后的三年中,引进日本种和本地黄茧种杂交培育出学14号、学16号等新白茧蚕种(后改为1014、1016号等),成为我国最早育成的优良白茧种。其茧和生丝样本于民国22年送巴黎国际博览会展出,获得国际蚕桑界好评。同时,杨整理广东地方品种、选育出大造系统56、土大、轮月系统仲恺种258、560、369、4000号等十余个品种。此后,又与桂应祥合作。其中,经改进的仲恺种258,提高其生命力,达到茧形均匀,茧绵少,解舒好,水结少与出丝率高等优点。此品种在广东、广西推广直到解放初期达20余年。此外,杨还选育出生命力及茧丝质较优的杂交固定种1053A2,在广东西江一带推广多年。还与桂应祥合作进行温汤浸蚕种试验,获得成功,在广东蚤种繁育场一直沿用至今。杨进行家蚕遗传育种理论多项试验,其成果刊印《仲恺农工学校试验报告》5宗卷。建国后,杨进行的温汤浸种预防微粒子病的试验与高温浸越年种孵化试验,均获得良好成绩,为以后高温防微粒子病及越年种孵化的理论依据。
杨是广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1971年病故,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