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王廷柱(1903--1996)
个人简历
学业
王廷柱,又名伯础,1903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生于陕西省洛南县石门镇王家桥村。幼年在本地读私塾,继而毕业于洛南高等小学、华阳中学。1923年,考入国立西北大学文部就读。1924年2月,有位在上海大学读书的同学函告国民党正筹备在广东黄埔成立陆军军官学校,招生在即。他与同乡陶进行、樊益友步行离陕,日夜兼程,半月抵穗,但考期已过:当时于右任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尚未离粤,学生多人请他帮忙;于先生说:“不要紧,有办法。是一位学习极其优异的年轻人。”即书写一幅“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对联,着人送给校长蒋中正,后经长堤军校筹备处补考录取。年底毕业,在部队见习三月。补发文凭,成为黄埔军校正式毕业生。
战争年代
1925年3月,参加东征之绵湖战役,担任排长。经月余,始将陈炯明部洪兆麟击败。战斗中腿部受轻伤,两月而愈。 7月誓师北伐,被派往驻河南的胡景翼部,参与北方革命阵营任营副、营长等职。半年后,陕豫军交战,陕军退守陕西,曾在耀州 (耀县)创办三民军官学校,任队长。1926年冬,冯玉祥部解刘镇
华围西安之役后,任国民军驻陕混成旅马克哉部团副。1927 年,随军赴平汉路参加北伐。之后历任国民军南路军岳维峻步兵第二旅副旅长兼团长,第四师二十四团团副团长。1934年入中央军校附设的军官高等教育班受训。 1935年毕业后,任陆军整理上校参谋。抗战初期,先后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大队长、 一八五师五四五旅副旅长兼109团上校团长、武汉警备团少将团长、武汉警备旅少将旅长。 1938年冬,任五十五师一六五旅旅长、驻宜昌,担任江防任务。 1939年后历任军政部二十二补充兵训练处少将处长。1941年任六十三师师长、军政部警卫总队总队长、西北五省检验第八分会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调陆军大学将官班深造。结业后,1947年历任东北行辕少将高参、中央训练团东北分团少将副主任、第十四兵团中将副司令、 新编第八军中将军长等职。1949年冬,由四川经澳门到台湾。 1952年曾入台湾“革命实践院”学习,一度留院任指导员。1964年以军职退休。1988年起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军籍代表总召集人。1989年曾集合三百余名资深将领及-代表, 《退职条例》的颁行。著有《步兵操练野外笔记》等。
熟谂书法
王廷柱一生精心研习书法。与于右任过往密切,受教颇多,亦有铁事。1953年曾到于右任寓所,谈话间,于为王惋惜。王说:”院长对我太好,仅知我的长处,不知我的短处。”于问:“你有何短处?”王答:“赋性倔强,遇事对人不肯阿附,既无力创造环境,又不甘适应环境,我不吃亏,让谁吃亏。”于听后哈哈大笑,频频说:“有道理,有道理;”遂即书陆游诗句赠王,诗云:“风云未展康时略,天地能知许国
心。”王将此联精袄,视为传家珍宝。王廷柱的草、篆、隶、楷均得古人书韵,并有个性风格。他与林锡珍、 任传悟三人因同好书法而结义,共称“岁寒书室”之松、竹、梅。 1986年假台北市新生画廊举办“岁寒三友”书法联展,作品很受观众好评。之后还在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地展出。
游子思乡
王延柱离乡数十载,怀乡之情日增。1987年给其亲属写信道:“吾老矣!有家而不得归,是人生一大憾事!”方寸纸面,难解相思,终于同年8月邀其在大陆的孙儿王建斌、侄儿王国康赴香港会面。年虽高迈,仍陪同游览,尽享天伦之乐,并谆谆告诫勉励后辈努力学习,服务社会。1990年10月,王廷柱满怀喜悦地告诉大陆家属,意欲返乡探亲,一了夙愿。但因年迈体衰,不便返陕,又无法释解思乡情愫,只得坐轮椅到福建转了转,看了看, 以了结思乡情感。 夫人吴蜀华,四川省人,执教多年。子王国正,台湾政工干部学校毕业,现经商。 王廷柱于1996年3月病故台北市,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