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衡,字化端,号展鸿,始兴县沈所镇石下村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励志读书,9岁时(1925年)入读城南皇沙聚星书院,14岁时因家计艰难而辍学,在县城新星斋杂货店做徒工。村中一绅士讽讥他家“无书种”,其父听了不服,暗下决心,节衣缩食,翌年,又送其回聚星书院复学。
1936年考入南雄师范,因对文学很感兴趣,尤癖爱旧体诗词,得到老师指点,对于格律声韵稍稍得知门径之后,功课之余,始时时习作。
1939年任始兴县立民众教育馆馆长,由于毗邻太平镇中心小学,且趣味相投,因而同该校陈培兴、邓文畴、陈培松、凌信孚等中共地下党员常来往。在他们的影响下,初步懂得一些革命的道理。
1941年辞去教育馆长之职,在始中附小任教。1942年下半年到信义小学任教,其间与邓文畴、陈培兴、邓文礼、莫世延、莫明、李循作等共事,彼此关系密切。
1943年下半年至1949年春,任明达小学校长。所用教师除李子魁、李士诒、李士权、李士文是本村人以外,大部分都是老同事或其弟李子德(地下党)介绍来的。先后到明达任教的李群
、罗翼天、莫世延、莫巩、谭金伦、何世兰、李循作等,他们都是地下党和抗盟成员。1946年中共始兴地下党特派员王华也到明达任教。王华和他爱人肖萍来到学校时是没有国民身份证的,而当时国民政府到处张贴布告:“凡成年人没有身份证的,一律以奸匪论处。”李子衡设法为他们搞到身份证。李子衡和本校教师利用自己对环境和情况熟悉的有利条件,经常协助中共地下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散发传单,转递信件等。特别是在国民党进行严密-,中共地下党活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解放前夕,李子衡协同游击队完成了策动石下自卫队长李大然拖枪起义工作。当时,石下是个封建堡垒,自卫队长李大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动员得他起义,可瓦解国民党军政人员的斗志,扩大游击队的力量和影响,于是游击队领导便请李子衡去做工作,全力协助。1949年春,李子衡亲自到李大然家商讨起义事宜,以后李子衡还领李大然到游击区和部队领导商谈,终于于1949年3月5日促成李大然起义。李子衡也随接应部队一起浩浩荡荡地开往游击区。
1949年9月始兴解放,任始兴县人民政府秘书兼司法科长,1952年在广州南方大学学习。1953年4月,从南方大学回来,在始兴中学任教,工作尽职尽责。讲课语言精炼、生动有趣、善于启发,深受学生欢迎。
“文革”时,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号下,李子衡因“历史问题”横遭破孩,被抽出来游斗。1969年,被错误处理回家务农,在家务农的三年期间,李子衡乐观豁达,干农活,管鱼塘,不怕苦不怕累。李子衡母亲瘫痪在床。他温声细语、喂茶喂饭、倒屎倒尿,数年如一日,无声地为青年,为社会做出表率。深得乡邻敬佩。
1972年,李子衡冤案平反,恢复工作,补发工资,仍回始兴中学任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子衡的问题得到了全面落实,他发出“大难身不死,报国心犹雄”由衷之言,更加努力工作,教学余暇,写作旧体诗词数百首,结集《白石岗诗选》。
1979年10月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李子衡与其他老同志在一起,多次到学校、革0据地对学生讲校史、革命斗争史、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积极收集、整理文史资料,写回忆录。他那不懈的笔,为《始兴革命斗争史》、《始兴文史》两刊物,先后撰写了《李大然起义》、《李士斌护国起义》、《李群
嘉烈士》、《解放前夕的接收学习班》、《浅谈张九龄的诗》、《始中史略》等文稿。主编~江诗草》刊物,深受好评。1989年被评为市优秀文史工作者,同年6月任副主编编修《始兴县志》。
1992年4月在家病逝,享年78岁。
沈所镇 始兴县辖镇,1993年设沈所镇,2001年花山乡合并沈所镇。位于始兴县城的西南部,墨江河下游,距县城约3公里,沈江公路贯通于本镇,和国道323线相连,交通畅达,辖区内有14个村委。有风景秀丽的平湖山庄,带传奇色彩的阿公岩,老革0据地铜钟寨,广东省委旧址“红围”,具有沈所标记的沈所塔。产业以茶场、柑场、建筑、家私为主,农业以水稻、花生、黄烟、蚕桑、蔬菜、豆类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