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允中(1889—1952),又名中伯,河源县城镇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深得师友器重,长大后,小有名气,志务实业,对于农业尤有兴趣。民国初年,他在本县倡导种桑养蚕,据他《六一述怀》所记:“我邑地僻循东,农事垦植,令人提倡育蚕种桑,尚无成法,始乃赴顺德考察,研究蚕桑,冀于地方所兴益”。归来之后,商请邝安澜(东莞人),及本县乡绅黎兰生、邱海珍等招股集资,创办农场,择定县城西郊(现在卫星区),首先设立蚕桑试验场,邀请同辈少年陈君捍等数十人,开荒辟秽,种桑养蚕,施肥灌溉,辛勤劳动,初见效益。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到两年,在县内庄田、双下、仙塘、双头以及古竹雁头等处,计有育蚕地区20多处,桑地1000多亩,影响所及,在县内各地逐渐推广。然而由于当时欧战爆发,中国丝绸业大受打击,加上袁世凯窃国称帝,内乱日增,丝绸市场萧条,他苦心经营的蚕桑事业,-中断。他思欲再展,奋然赴广州,在穗10多年,有友人邀他搞军事工作,或从事商业,或开矿山,均被婉言谢绝。民国24年(1935),陈文
本框: 济棠掌管广东,注重农业,主张发展甘蔗种植,并推广爪哇大茎种甘蔗,当时河源县内还种植短矮竹蔗,他托人购得爪哇蔗种20多万株,专船运至河源县城,托友人刘兆芳、李捷成、李再初、邱文元转给农民种植,不取分文,后该蔗种逐年得到推广。民国25年他又在南海县平洲大茧围创办“明信”农场,拥有田地2000亩,农场开办2年初见成效。不久日军南侵,广州沦陷,其时他的友人中,有的甘为敌用,并任要职,屡派人邀他与之共事,但他嗤之以鼻,决不愿玷污名节,不为钱财羁绊,民国28年由穗赴港,民国29年又只身归里。他回到河源之后,有感半生事业无成,遂绝进取之心,平日常与本县老秀才李铁笙、谢兆鸣等饮酒赋诗,登山玩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铁蹄纵横,国土大半沦陷,而其所作之诗,有如杜甫人蜀行吟,多属伤感之作,留存亦少。1952年病逝,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