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澍
(1912-1988)
中国社科院近代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学家。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12年生于醴陵县茶山岭乡。1935年,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读书,参加了一二九爱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创办抗日刊物《火线下》。后在长沙筹办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任总。1940年,受组织委派,先后在桂林、香港任国新通讯社经理。1943年,任成都《华西日报》主笔,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反对国民党的--,唤起民众一致抗日。194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文萃》周刊,参与领导反饥饿、反破孩、反内战-,团结一批文化界人士技人-,培养了一批青年记者。1947年,任香港新华通讯社总和《华商报》,着手研究中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室主任、报纸处处长、出版处处长、历史资料室主任等职,为发展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辛勤开拓。1955年后,他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和工作。历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历史组组长、《历史研究》杂志主编、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全国第六届政,协委员等职。
在社会科学研究和工作中,他坚持实事求是,维护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原则,不唯上,不唯书,信奉0:第一,要实事求是,写真实的历史;第二,历史家要讲史德,不能见风转舵,不要媚时趋势,不做政治的奴仆;第三,要给学术研究以自由的空气,不要动辄整人。他违抗流俗,独具创见,光明磊落,爱护青年,提携后进,堪称一代宗师。他的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辛亥革命与袁世凯》、《近代史论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再思集》、《早岁》、《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黎澍自选集》等书。对中国近代历史、中国近代文化以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历史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和独特的见解。
“文革”中,他被诬指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遭点名批判。1966年6月3日,《人民日报》用3个版面,发表了关锋、戚本禹等人炮制的社论、再评注、通讯,集中攻击《历史研究》主编黎澍,兼及近代史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作出反应。他镇静从容,不动声色地对部同志说:“这是对着我来的,不关你们的事,也好,可以免去批判别人之劳,坐等别人批判了。”此后,面对接连不断的批斗,他抱定宗旨,以不变应万变,始终沉着冷静。对于年轻人,他不计较过热情绪,用湖南话说:“几个毛人跳梁,算得什么!”他把人情世态、政治斗争看得这样透彻,达到大彻大悟境界,身处逆境,亦能应付裕如,令旁人始料不及又敬佩不已。实际上,他经历过长期的地下办报办刊和其它斗争的磨炼,早已形成了无所畏惧的品格。而在原则问题上,他决不退让,与攻击者针锋相对,愤然反驳。他一身正气,胸怀坦荡,无私无畏。他揭露林彪、-一伙对马克思主义的篡改,发表了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论述,对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12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中国社会科学院称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杰出的历史学家、家”。199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黎澍十年祭》一书,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