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鸿慈(1853~1910 年),字光孺,号少怀,晚年号毅庵。清咸丰三年(1853 年)出生,先代从南海大同堡迁居佛山福贤路居仁里。
戴鸿慈容貌俊美,自幼聪颖。15岁就补上县学生,随即由廪生入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和乡举, 都名列第一。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翌年授编修。光绪五年督学山东,因父丧回籍。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他在籍倡办团练。翌年,督学云南。光绪十七年(1891年),充云南乡试正考官。光绪十九年(1893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年(1894 年),大考一等,擢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给皇族每日讲学、编史、记录皇帝每日起居生活、草拟文告的官职),赏加四品衔。后官至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清末一位具有爱国思想,享有“知新”时誉, 成为朝中官僚立宪派的一品重臣。是清朝二百余年广东省籍任职最高的官员。
甲午战争(1894 年)清军屡败。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正月,北洋海军覆没。戴鸿慈上奏献谋,分析失利原因,条分缕析,斥责李鸿章调遣不当,延误战机,应“特予严惩”。同时有力批判主和派的“妄言”,即放弃朝鲜,划江而战和屈辱求和。次年四月,清廷批准《马关条约》后,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戴鸿慈又上条奏陈《善后十二策》:提出审敌情,固邦交;设军屯,实边储;筑铁路,省漕运;开煤铁,税烟酒;广铸造,精器械;变通考试,务求实用等,以求振兴国家。后来又上《治本疏》提出要广开言路,节用恤民,改革捐税等,均为切中时弊的建议,不失为相当完备的变法纲领。
同年七月,迁翰林院侍讲学士。时广东巡抚马丕瑶锐意禁, ,遭奸人诽谤。他疏请朝廷,饬马坚持定见,以清治源;又请饬马严厉镇压革命党。十月,充咸安宫总裁。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督学福建, 赏戴花翎。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迁詹事府少詹事。翌年,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冬,八国联军临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走西安,他以修祖墓为由,回佛山暂避。事平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西安随慈禧太后、光绪帝还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转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充考试试差阅卷大臣、考试汉御史阅卷大臣、江南乡正考官。时值《庚子条约》签订不久,他又奏提处理教会案及官办报纸的主张,拟在翰林院创立报局,借以开发民智。选任知时事者为主笔,撰述时论,宣上德,抒下情。由政务处会同翰林院议订中国的报纸法规。但他的奏疏条陈往往被“奉旨留览”搁置起来。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充考试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考试试差阅卷大臣、殿试读卷大臣、朝考阅卷大臣、考试经济特科阅卷大臣、复核朝审大臣。翌年,充会试副考官、复核朝审大臣。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清廷命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戴鸿慈亦在其中。临行,遇狙击,同行受伤。一时谣言四起,人们认为此行危险,都替他担心。鸿慈义无反顾,仍束装就道。历时8个月,到过欧美15 个国家,于次年6 月归国。归国后写出《出使九国日记》12 卷《列国政要》133 卷和《欧美政治要义》18 章进呈。这些著作成为20 世纪初研究欧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历史文献, 对清廷“预备立宪” 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他奏请朝廷“以助长臣民生活之发达” 为-目的,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强调非定国事无以安大计, 上奏要破除一切畛域、国事采决于公论等六事。
出国考察途中, 戴鸿慈已擢礼部尚书。回国后,担任厘定官制大臣、玉牒馆副总裁,转法部尚书,赏紫禁城骑马行走, 充经筵讲官。时法部新组成, 端绪纷乱, 又与大理院权限不清,他悉心规划,从申明权责入手,定法部专任司法(相当于其后的-),大理院专掌审判(相当于其后的最高法院),事权乃不至淆乱。这些制度后来为民国司法所承袭。他又采纳英美改良监狱之制,在北京筹办模范监狱。光绪三十三年(1897 年),充举贡考职阅卷大臣。
宣统元年(1909 年)四月,他抱病出任俄国专使大臣,归国途经东北三省,目睹日、俄在中国东北拓地殖民,深感忧虑,认为“非急谋 无以固边围,非振兴实业无以图富强”。奏请拓边垦荒,振兴林业,“以杜邻邦窥伺之谋,国计边防,所关非细。” 八月,以尚书身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十一月,擢协办大学士,赏穿带素貂褂。
宣统二年(1910 年)正月,戴鸿慈病逝,赏加太子少保衔,入祀贤良祠。谥“文诚”。戴鸿慈奉葬于广州白云山,该墓于1993 年8 月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