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炯(1912~1985年),字凝丹,又号劲草,自称“丹翁”,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六日生于佛山南村乡白花社(现祖庙街道)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喜欢画画,但因家境清贫,买不起练习作画的纸张,他就在地上画。民国16年(1927年)考入高剑父在佛山创办的美术学校,翌年转入广州民间画馆,得到高剑父、黄少强等名师指导。期间黄少强为他改名“凝丹”,取“高节不可夺, 炯心如凝丹”之意。毕业后,曾先后担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和佛山艺术专科学校的图画教师。
“九一八”事变,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陈凝丹按照老师提倡的“谱家国之哀愁,写民间之疾苦”的创作道路,创作了不少反映抗日救国的作品。
民国23年(1934年),他在广州举办个人画展,被文艺界誉为“画坛后起之秀”。
其后,他又重新进入广州民间画馆, 跟黄少强专修国画。民国25 年(1936 年),陈凝丹继续深入民间,为抗日救亡服务,在抗战期间,他多次举行文化劳军和义展。民国26年(1937年),与黄少强合作《抗战图》出国展览。民国32年(1943 年)在粤北翁源举行了两次义卖画展。当时, 他全家寓居翁源南浦,父母开荒种菜,他在南浦中学任教,收入微薄,生活艰苦。但他将义卖所得的全部收入捐给当时的敌后救援会,支持前线。在这期间,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到民间去》、《宣传抗日到民间》、《战地之春》、《垦荒者》、《老游击》以及《渔家女》、《雪满关山耀威武》(1938年)、《难民图》(1938年)等。民国34年(1945年),他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新华日报》曾发表署名文章,对他的作品作了介绍和评价。民国36年(1947年),与刘海粟、陈之佛、谢稚柳、黄君壁合作《江山一览图》。
1949年,陈凝丹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行个人画展,高剑父为他作序,赞扬他“造诣卓然有成”且“不以艺术为一己之私,而有所贡献于国家人民,其行可嘉”。陈凝丹除作画外,还写了不少感情激越、清新自然、富有时代气息的诗篇。画中所配的诗,往往使人读后犹如置身在祖国的名山胜水之中,令人神往。他所著的《劲草庐诗抄》收入诗词逾百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凝丹的艺术创作蓬勃向上。他以画家、诗人特有的热情赞美新社会,歌颂新中国, 诗画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作为岭南画派的一员,陈凝丹很重视写生反映现实。几十年来, 他走遍了大河上下, 长江南北,“百幅画图尽写生”,对祖国的一山一水都怀着无限深情。他在绘画的技法上,既继承国画的优良传统,又大胆吸收西洋画的长处,中西融汇,着意创新。他表现的云天, 高远空灵,不但有云的轮廓, 还有云路出没、云层厚薄以及云层的变化。他画飞瀑,使人不但看到水势, 还看到水花飞溅, 绘形绘色。
1954年,举办广东第一届国画展览,他的作品《西陵之秋》选入《广东美术作品选》。当年,他在广东省第一届政协会议上,提议成立研究机构,对佛山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将祖庙重新修葺加以重点保护。市政府采纳他的建议1956年,成立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 陈凝丹担任了第一任社主任, 领导和开展佛山民间艺术的研究。196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岭南派作品赴香港展出,他的作品《出峡图》、《山水清音》参加展出,在港澳获得很高评价。“文革”中,陈凝丹受到很大冲击,数十年用心血笔耕积存下来的画稿,被付之一炬,荡然无存。“-”被粉碎后,他焕发了艺术青春。1978年,他以67岁高龄纵游大江南北,下三峡,过洞庭,登黄山,览胜东南,描绘黄山三绝、漓江秀色、巴山与南粤的名山大川。这一时期的作品,气魄益发雄健,技巧越加精湛,笔墨亦更为泼辣洗练。他的作品多次被送往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展览,并常常作为国际友谊的礼品。廖承志第一次访问日本时,带去的礼品中就有陈凝丹的名画。
陈凝丹还担任过佛山市国画会会长,市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副主席,第五届常务委员及省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佛山市委员会第二至七届副主任委员。他为人刚正不阿,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工作之余还满腔热情地培养年青一代。出版有《陈凝丹画册》、《陈凝丹桂林山水写生集》、《山水技法举隅》、《劲草庐诗钞》等。
1985年4月16日,陈凝丹在佛山病逝。
祖庙街道 祖庙街道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东北部,东至桂澜路,南沿季华路,西以佛山大道为界,北抵汾江河北岸,辖区面积21.5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下辖64个行政村(居),是佛山市中心城区的核心街区,是佛山市委、市政府驻地,辖区集中了绝大部分佛山市级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现为佛山市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历史文化深远。祖庙街道是佛山的核心区域,具有千年历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