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珂,1959年8月21日出生在广州沙面的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籍贯河北省赞皇县。
那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安珂自幼就爱看描述英雄故事的“小人书”,爱听打仗的故事。他经常穿着他喜爱的小海军服,肩上挎着小木枪,和小伙伴一起玩“打仗”。上学以后,他开始阅读《雷锋的故事》、《普通一兵》等书。党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广大劳动人民、知识分子、干部的优良品质,给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十年浩劫过早地结束了安珂的幸福童年,他和那个年代的同龄人一样,有理想和抱负,也有迷茫和苦闷。他经历过坎坷,碰过壁,但他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地执着追求真善美,相信明天。他的中学时期大多是在农村分校、军事训练、学工、学农中度过。他的母校广州市二中是重点中学。遗憾的是,当时学校连正常的文化教育都不能做到。
1976年9月,安珂高中毕业,他放弃了留城的机会,和大家一道满怀热情走向“广阔天地”——农村。他被分到距离广州不远的增城县石滩公社知青农场。在农场,他要干一个城市孩子从来没有干过的农活、重活。大田里改良土壤的石灰烧掉他的脚趾盖,百来斤的担子压在他还未发育成熟的身躯上,但他从未在粗重的农活面前退缩过。
安珂试图开辟精神生活的另一个“广阔天地”。每天干完自己的活,他就去帮助别人。作为大田组的组长,他几乎帮助组里所有的农友干过活。他帮助别人,并不想得到什么报酬。他认定“为了取得而给予,人格会变得卑劣”。安珂曾把自己的热心奉献给一位非亲非故的农友。农友有病,卧床不起。他知道后带农友去看病,为他煎药,甚至用一个小本子细心记下农友每天病情的发展,服药时间等等,直到农友病情完全好转。
在农场的那些日子,安珂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思考着社会、人生。1977年9月,他在农场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永远不忘的时刻”,“九个月的农村生活使我学习到许多东西,但还不够,要继续学习。”
1978年3月,安珂应征入伍。从小就想当个解放军的夙愿成为现实。他苦练军事技术,被挑选为侦察兵,驻守在广西边防前线。
不到一年时间,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战场上充满献身精神的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教育了安珂,也使安珂真正地阅读了军人的奉献:关于生命与责任。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为了保卫祖国,我会在所不惜、无私地把自己的生命贡献出来。”
安珂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部队外出侦察或到前沿阵地潜伏观察,他都积极要求参加,并主动承担开辟道路的任务。一次,安珂和几名战友到前沿阵地观察敌人火力部署情况。正当他和班长叶德烈在观察敌情时,突然敌人的一发炮弹朝叶德烈隐蔽的地方飞过来。危险!安珂猛地扑过去伏在班长身上,炮弹在离他们不远处0了,掀起的泥土溅了安珂一身,落下的一块石头正好击中安珂的后脑勺,他受了轻伤,战友却安然无恙。
不久,安珂所在的侦察队接受了一项深入敌后侦察的任务。队领导考虑安珂摔伤的脚没有痊愈,又是独生子,没有让他参加。安珂知道了,急忙找领导要求参战,并递交了一分入党申请书,要求党组织在火线上考验他。队领导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这支由七人组成的敌后侦察小分队连夜出发了。他们在大雾茫茫、荆棘密布的深山老林行进。第二天,他和战友失散了,在密林中迷了路。天黑了,他一个人靠在一棵树旁,就像是海洋中的一叶孤舟。他想起广州的闹市,温暖的家庭,朋友们的聚会,战友间的爱。一夜之间,如同读了十年书,他第一次深切懂得“战友”、“同志”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荆棘撕烂了他的衣服,划破了他的皮肤。两夜一天没合眼的安珂凭借指南针判定方位,朝目的地继续前进。突然,他眼冒金星,天旋地转,“咚”的一下掉进了深坑。冰冷的水使他清醒过来。他咬着牙爬出水坑,啃了些压缩饼干,又步履维艰地朝山顶走去。安珂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侦察任务。按约定时间,天黑以前必须返回阵地。安珂用鸭蛋壳摆成标记标示路线,告诉战友自己已经往回走。他终于望到祖国的青山了,终于看到战友的笑脸了。他和战友们握手、拥抱,喜之而涕!
为了表彰安珂在这次执行任务中孤胆作战、勇敢沉着、吃苦耐劳的事迹,部队给他记了三等功。
1980年10月,安珂又一次和战友们潜入敌人的眼皮底下进行侦察。在执行任务返回途中,突然发现敌人。虽然我方侦察人员没有被敌人发现,但处境险恶。安珂主动要求担任掩护任务。他与战友小吴一起,掩护同志们撤出了危险地域。安珂受到团的嘉奖。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安珂尽心尽力地履行着革命军人的职责,出色完成任务,他先后6次受到连队和团的嘉奖。1979年5月他任副班长,不久担任班长。1981年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安珂在部队当兵4年,连年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学习标兵”。安珂带领的班是连队的“军事尖子班”、“作风模范班”。但是,对于安珂,更重要的是,他从生与死、血与火中认识了生命的价值,懂得了一个真理:任何胜利都是无数普通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取的。尽管他们一生平平凡凡、默默无闻,但他们是伟大和可敬的。他立志做这无数的平凡人中的一个,“默默无闻地、清白正直地、有意义而又问心无愧地度过一生”。
1981年底,安珂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广州。他被安排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生活在他面前展开了新的天地。他在日记摘下了他爱读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的一段话:“要赶紧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
在电台,安珂先当新闻,后做政法记者。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他几乎一切从头开始。他虚心向老学习,心甘情愿给老当助手,从学习改稿、校对稿件、审听录音、接听电话做起,还经常提早上班打开水、搞卫生、夹报纸。老同志被他的学习精神和敦厚纯朴感动,都乐意帮助他,不久,安珂能够编发新闻稿件了。
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安珂抓紧一切时间,像当年苦练捕俘、格斗、游泳一样,刻苦地学习政治、语文、地理、历史等知识。他还考进广州业余大学新闻班,学习新闻专业知识。他采用“拉弹簧”的办法,把时间“拉长”:中午不休息,晚上迟睡觉,节假日少外出,争分夺秒地学习。
1982年11月,安珂从组调到记者组当政法记者。一位老记者对他说:“小安,政法记者要时常报道各种各样的案件,要敢于反映群众呼声,同各种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要不怕危险,不怕得罪人。”安珂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当政法记者,艰苦我不怕,危险我不怕。我考虑的是怎样学好本领,搞好政法报道。”12月中旬,他和一名记者到越秀区人民法院民事法庭采写一篇强制执-屋搬迁的稿件。第一天他们冒着小雨前去采访;第二天,法院决定采取强制执行搬迁措施。这天下着倾盆大雨,一起采访的记者问安珂说:“下这么大的雨,去不去?”安珂回答说:“去!”说完穿上雨衣水鞋,骑着自行车冒雨出发了。
安珂对所从事的新闻工作,有着火一样的热情。这是他牺牲前20多天的几个采访活动片断:
1983年,大年三十。花街灯海。安珂一夜没睡,赶着写花市新闻。年初一凌晨5时,他把稿交到部,吃点东西,洗把脸,稍躺一会儿,就骑车到中山大学采访。
年初七,安珂和同事一起采访“娱乐升平庆新春”活动,一次又一次奔跑于现场。
3月5日,安珂在赶往预定的采访途中,发现公安干警在珠江河面抢救沉船。他马上乘摩托快艇驶往现场,随后用电话发回一条现场感很强的新闻。下午,他和报社、电视台记者到远离市区的黄埔区双沙大队采访公安机关宣布逮捕-妻子致死的案犯区惠全的新闻,在那里,由于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一些人对记者和公安人员进行围攻、推撞,并扬言要砸电视台记者的摄影机。安珂用身体挡住围攻者,保护了电视摄影机。他还配合有关部门,向群众作解释工作,平息风波。
3月7日,安珂去文冲船厂采制口头录音报道。3月8日上午,他在办公室整理录音。中午,在家里继续整理录音。他问妈妈,他的声音好不好听,妈妈说:不错,比平时好听,是麦克风帮了你的忙。那是他第一次采制口头录音报道。没想到,这第一次的口头录音报道竟成了遗作!
1983年3月8日下午6时15分——羊城人民不会忘记这个不平常的时刻。
这是一个雨后的傍晚,如血的残阳映照在珠江岸边喧闹的长堤大马路上。下午2时,安珂到业余大学上课。6时,他和同在广州业余大学新闻班上课的两位同学在长堤大马路华光小食店吃晚餐,晚上他们还要赶到广州日报社上课。店外,从广西流窜来作案的王锦涛、周杰荣、唐冬仪、赖少昌等抢劫偷窃团伙成员,盯上了安珂他们放在桌旁椅子上装着书本的包皮。当小何和安珂发现皮包被偷,他俩高喊:“抓小偷”,一前一后追出店外。这时,罪犯王锦涛拔出牛角刀向小何猛刺过去。在这紧急关头,安珂冲到小何身前挡住小河,赤手空拳向歹徒扑去。凶犯王锦涛在安珂勇猛的拳脚回击下连连后退。这时,其他3名凶犯一齐上来围攻安珂。一凶犯手持枪尾剑在左,一凶犯使牛角刀在右,另一个凶犯挥拳从右侧向安珂打来。当时正是下班的交通高峰
期,闹市区的人群熙来攘往。人们围观安珂孤身一人,手无寸铁同4名歹徒在马路中央搏斗。
安珂四面受敌,孤立无援,背部和肋下被刺伤多处。他带着伤从店门右侧同歹徒搏斗到骑楼左侧柱子附近,纵身跃起,飞起一脚,倾尽全身力气向歹徒踢过去。在身中9处刀伤的情况下,安珂怒视着歹徒,艰难地靠到骑楼石柱上,倔强地不让自己倒下……
最先上前扶起安珂的是一位过路的女青年;一辆机动三轮车司机未收分文,和安珂两位同学一起把他送到附近的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抢救。经过20分钟的抢救,6时45分,安珂终因伤势太重,不幸牺牲。
安珂不幸牺牲的消息传开之后,社会反响强烈。人们赞扬安珂见义勇为的献身精神,从报刊发表的安珂的日记、书信中,寻找一个普通青年在关键时刻作出了英雄行为的轨迹。安珂的思想、信念和行为,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不到1个月时间,前往广州东郊银河革命公墓献花、凭吊的群众近两万人。许多安珂的同龄人听说安珂是独子,纷纷写信给安珂的父母,愿意作他们的儿子。暨南大学13位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华侨学生,代表24个国家和地区在穗留学生,来到安珂家,在安珂遗像前献上了长青的松柏和织锦画。一位尼日利亚女学生说:“安珂,不但中国青年要学,外国青年也要学。”
为了表彰安珂的英勇行为,1983年3月26日,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授予安珂“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3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安珂为革命烈士;4月14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授予安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5月17日,原广东省委-任仲夷同志题词:学习安珂同志严以律己,奋发向前,关心集体,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高尚精神。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号召全国青少年和亿万人民向包括安珂在内的十位先进人物学习。1989年12月,安珂被评选为中国“八十年代卓越青年”。1996年,安珂又被选为第二届“中国雷锋”,安珂的事迹载入中国雷锋城永久展示。10多年间,广东、江苏、甘肃、河北、江西等地陆续出版了安珂事迹、日记摘抄和歌颂安珂的诗和画等。
安珂牺牲多年了,但羊城人民和全国人民没有忘记他。在安珂35岁生日的那一天,即1994年8月31日,一位来自福建省某部队的年轻医生专程到广州,在他的遗像前献上自己的诗作和专为安珂制作的生日卡。安珂的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永远是人们崇敬和学习的榜样。
沙面街道 沙面街道是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下辖的一个街道。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为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称为沙面岛,简称沙面,沙面岛位于六二三路的对岸,地处白鹅潭北部,与广州大陆隔着沙基涌相望,面积约0.3平方公里,目前是两个国家驻广州领事馆所在地和在穗外籍人士的主要活动地区。沙面街道辖翠洲、鹅潭2个社区。沙面街道办事处驻沙面大街8号。历史沙面岛在历史上曾是英、法两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