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3年-1949年,民国时期东北军将领]
张廷枢(1903-1949)张作相次子,原名柏庭,字蔚久,国民党陆军中将。辽宁义县人。
1903年出生于辽宁义县。1923年任上校团长,被选送到日本千叶县步兵专门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先后晋升为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和预备军军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廷枢第12旅在锦州驻防。张廷枢立即下令,实行紧急动员,准备作战。继而,锦州地区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第12旅在锦州、义县一带布防,并在大凌河沿岸昼夜赶筑工事,随时准备阻击日寇西犯。然而,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命令下,1931年年底,第12旅只得奉命撤至北平南苑。1932年,张廷枢晋升为112师中将师长。112师是张学良两个装备精良的独立师之一。
张廷枢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积极主张抗日,他寄希望于练好队伍,打回东北老家。他将父亲张作相准备建卫队的10几辆载重卡车、100多支德国新式手枪等武器,装备了一个手枪连、一个自动步枪连,补充在112师内。张廷枢还经常与士兵一起操练,鼓舞士气。
血战长城
1933年3月4日,112师奉命开往古北口。当时,承德失守,长城要塞古北口并无军队防守,形势非常危急。接到命令后,张廷枢当即率部日夜兼程开赴前线。经过一昼夜百余里急行军,5日16时许,112师先头团,便抵达了古北口。
6日清晨,日寇飞机开始轰炸古北口。7日,112师作战部队全部到达前线。师指挥部设在古北口以南村庄内。张廷枢命令部队,在古北口西北方向长城沿线抢筑工事,并在山头架设重机枪打敌机。
古北口正面日寇,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开始向长城进犯。当日寇坦克进至我方有效射程之内时,112师的平射炮、迫击炮、重炮集中火力,猛烈轰击。在敌机协同下,日寇坦克疯狂射击。日寇步兵向我长城阵地逐渐逼近;日寇炮兵开始向我阵地后方炮兵阵地延伸射击。隐藏在坦克后面的日寇步兵,分散于公路两侧,形成散兵线,交替射击,强行向南窜犯。我方轻、重机枪及步枪,组成交织火力网,阻击日寇进攻。
临危不乱
8日,日寇飞机铺天盖地而来,飞临古北口上空,轮番轰炸。突然,一颗炸弹落在112师指挥部院内北边一间瓦房上,将指挥部玻璃震碎,房顶上大土块掉落。尽管情势危急,张廷枢及几名军官,却镇定自若,继续开会。古北口战役打响后,张廷枢废寝忘食,白天指挥作战,夜里经常乘车回北平开会、汇报军情,有时连续几天很少睡觉。一次,司机困倦,汽车冲下公路,造成张廷枢手臂受轻伤。
112师在古北口苦战20余日,英勇抗击日寇,战斗异常激烈残酷,部队伤亡很大。日寇攻陷古北口。
原来,107师是王以哲的老部队,此时被日军击溃后下撤,王以哲命107师通过古北口后撤,112师坚守古北口,这引起了112师师长张廷枢的严重不满。他是东北军元老张作相之子,又本非王以哲部下,因此抗命不遵,要求112师与107师一起撤走。
目睹了这场争吵的杜聿明回忆:张说:“你的队伍能走,我的队伍就不能走,是什么道理?”王说:“没有命令你就不能走。”张说:“听谁的命令?你能走,我也能走。”
两人见中央军到达,马上又试图让中央军敌前换防,接替112师防守古北口一线,112师则随王以哲撤离。关麟征则坚决不放112师离开,面对日军主力第8师团,一个25师无疑太薄弱了,112师这个齐装满员装备精良的部队他决不能让其离开战场。三方吵了4个小时,才最终决定,112师固守原防地,构成一线防线左翼及中央,中央军25师一部接续112师防线向右展开,形成一线防线右翼。一线防线依托古北口东侧蟠龙山山脊线的长城展开,两个制高点370高地和将军楼都在112师核心阵地。25师主力在112师背后第二防线,随时准备对突破防线的日军进行反击。
但张廷枢并不想留在古北口,据其后代称,他对关麟征坚持让112师顶在一线非常不满,还视其为“督战队”,这埋下了此后112师坑队友的种子。
10日,日军主力第16旅团陆续到达,下午发起猛攻,进攻的重点就是整个防线的制高点--370高地和将军楼。在日军的进攻下,占尽地利的112师表现比起他们的东北军同袍107师差得太多,仅仅顶了半小时,制高点370高地就被日军攻下。随着一线防线被突破,二线的中央军25师也开始投入战斗,双方争夺的焦点放在了防线另一个制高点——将军楼,日军,东北军、中央军的部队从10日下午开始围绕着这一要点一直打到11日中午。日军连夜将大炮运上先前攻占的370高地,居高临下开始猛轰,日军第8师团师团长也亲临前线指挥。到11日中午,将军楼失守。
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候,112师师长张廷枢想到的不是组织部队反击夺回阵地,据其后代称,他打电报向北平抱怨了一通后,收到了他父亲张作相和老上级万福麟的来电,来电中让他“相机行事”。于是,正一肚子怨气的张公子就真“相机行事”了——在他的指挥下,东北军112师在未与友军联络的情况下撤出阵地,越过友军向北平方向撤退——跑了。演出了坑队友的新篇章。
原来由112师据守的蟠龙山长城一线高地和古北口北关、卧虎山全面失守,日军瞬间在全线占据了制高点,居高临下向25师发动攻击,并乘机割裂了防守一线右翼的25军145团与主力的联系。
饶是杜聿明有儒将之称,但是如今也忍不住破口大骂张廷枢和东北军无能卖
请假辞职
古北口战役失利后,112师移驻宣化。张廷枢和驻扎怀来骑兵二师师长黄显声,不顾蒋介石威胁利诱,与冯玉祥将军民众抗日同盟军建立了联系。
1933年4月底,中共张家口特委指示,将秘密党员张公干、李平
一、郭永照等同志,派往东北军112师、骑兵二师,准备策应抗日同盟军。张公干、李平
一刚到112师,张廷枢就对他们说:“是我请你们共产党来的,这事只能我一个人知道。”
张廷枢与黄显声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当时,东北军中有“张不离黄,黄不离张,张黄不分”之说。他们主张国内大联合,一致抗日。当时,在112师和骑兵二师内,官兵们可以看进步书籍,唱进步歌曲。这两个师内,均有许多共产党员,并有共产党组织“中共工作处”。张廷枢、黄显声还经常请共产党执任教官,为官兵们上政治课。当时,共产党员刘澜波,在骑兵二师任教导队队长;张公干、李平一在112师创办军训队。
对于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的做法,张廷枢强烈不满、坚决反对,但多次设法抵制却一直未果。于是,1935年12月,张廷枢向张学良提出请假辞职。张学良婉言挽留;张廷枢声泪俱下,诉说日寇侵占东北、蹂躏同胞罪行。最后,张廷枢话语铿锵地表示:“如果东北军去打日本,我第二天就来报到!”
在张廷枢影响下,还有4位东北军高级军官,一并辞职。
离家抗日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张廷枢与黄显声一道,在天津搭乘上一艘英国轮船。当时,张廷枢妻子即将临产。他对妻子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顾不了更多了,绝不能在家等着当-奴!”当时,家里人只知道他和黄显声去抗日,但不清楚他们要去哪儿。临行前,张廷枢把仅有的几万元钱统统带上,只给家里留下3000元钱。他告诉妻子,钱不够用时,找父亲张作相要。
张廷枢与黄显声,由天津乘船去南京,营救张学良。他们曾找过宋子文和宋美龄,但因蒋介石主意已定,已无济于事。眼见营救无望,他们更加痛恨蒋介石背信弃义,愈发促使他们下决心奔赴革命根据地。于是,他们来到武汉,与东北救亡总会取得了联系。不料,他们被国民党特务盯梢。他俩决定,分头活动,联系去革命根据地之事。
纵队司令
1937年8月,张廷枢来到太原。那时,太原集结了很多东北学生、东北军中下级军官。他们企望组织起来,进行抗战。张廷枢表示,愿意组织大家抗战。后来,张廷枢找到了周恩来。对大家的抗战愿望,周恩来表示鼓励和支持。在周恩来和八路军总部直接关怀下,太原八路军办事处为100多人办了训练班。其中,有张廷枢以及东北军团、营、连长50多人;东北大学生50多人。
1937年10月,张廷枢与张政
枋一道,率领100余人、携带精锐武器,从太原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被授予“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番号,张廷枢任司令员,张政
枋任副司令员。他们还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亲切接见。为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八路军总部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周桓,兼任“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一游击纵队”驻扎在河北邢台一带,一方面发动群众,一方面扩充队伍。很快,部队发展到3个支队、近两千人。
抗大学习
1938年秋,张廷枢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其间,周恩来经常找张廷枢谈心,鼓励他靠近党组织。当时,张廷枢患肝病。周恩来听说后,时常给他送去罐头等食品。抗大课间休息时,在山坡前,-等人经常和张廷枢一边晒太阳,一边谈心。
1940年,张廷枢肝病发作。经党中央同意,他离开抗日根据地,去香港治病。1941年12月,张廷枢与张学良胞弟张学铭一道,由香港回到天津。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廷枢从天津搬到北平,继续在家养病。为了拉拢东北军旧部,蒋介石委任张廷枢为“东北行营中将高参”。然而,张廷枢对蒋介石扣押张学良始终愤愤不平,干脆不去上任。
英年早逝
北平解放时,张廷枢病情已很严重。抗日根据地的很多老朋友都来看望他。有的人一进屋就说:“蔚久,好好养病,咱们还得一起南下呀!”在这段日子里,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通过医生问候张廷枢,让他好好养病。
1949年3月,父亲张作相患脑溢血去世后,张廷枢病情急剧恶化。1949年7月23日,张廷枢在北平去世,年仅45岁。
如今,故居依旧在,含泪思主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铮铮铁骨的爱国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