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岫(1879~1954),字岩,号百之。浙江镇海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读于浔溪公学,光绪三十一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体育会肄业,后转学大阪医科大学。民国5年(1916年)毕业后回国,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翌年在沪自行开业行医。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东南医学院校董会副主席、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医师公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主编等职。
余学贯中西,结合近代医学进行考证、查异、诠释中医流源、病名等,研究整理中医文献。民国14年,赴日本出席远东热带病学会议,作《中国结核病历史的研究》的报告,提出“瘰疬与肺病同源说”,指出中国唐代《崔氏别录》即有记载,较法国林匿氏之说早1200余年,引起国际医学界注目。他化15年时间写成《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对中国疾病史之研究,颇有价值。
余设诊行医,常用中药治病,在诊所内开辟化学研究所,研制中药制剂。整理中药方书,著有《国产药物的文献研究》、《研究国药产物刍议》等。
上海解放后,余年事已高,仍参加各种活动。1950年,在华东卫生行政会议上提出开业医务人员走向集体化的建议。1953年,组织成立上海市新成区第四联合诊所,任所长。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特邀委员和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