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1年-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僖(1921年1月16日—2013年月2月1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高分子材料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徐僖父母勤劳朴实,他继承了双亲的美德,自幼勤奋好学,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193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南京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南京沦陷前随父母内迁到四川。1938年,徐僖考入重庆南开中学,1940年考入由杭州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1944年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并考取本校研究生,在染料专家侯毓汾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五棓子染料。1944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进贵州,学校被迫停课,徐僖随侯毓汾教授到内迁四川永川县的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担任化学基础课程助教。抗战胜利后,徐僖回到上海。1947年初,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招考留美学生5名,其中化学专业1名。徐僖一举考中,于1947年9月到美国宾州李海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早在1944年徐僖就设想,五棓子单宁水解后可得到3,4,5-三羟基-酸,然后通过脱羧制取1,2,3-苯三酚,可作为制取塑料的原料。于是在赴美时,他在行李中夹放了30公斤五棓子,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开展了早年设想的课题的研究,实验结果证实了他的设想是正确的,他在实验室首次试制成功五棓子塑料,1948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为丰富实践经验,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到美国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实习。
1949年徐僖回国,受聘于重庆大学任化学系副教授。1951年,他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重庆合成化工厂的前身),利用当地大量的五棓子生产塑料。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塑料制品奇缺。1951年春,他提出开展五棓子开发研究工作的建议,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徐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利用国产五棓子和一些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五棓子塑料中试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952年初,中试成功,徐僖主持建厂工作进展也很顺利。1953年5月3日,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徐僖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地区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同年,徐僖被评为重庆市甲级劳动模范。经过9年的艰苦努力,徐僖终于实现了他的宿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被-禁运的时代,有了国产塑料产品。
1953年春,徐僖接受高教部下达的任务,负责在原四川化工学院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组织师资队伍的同时,亲自拟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筹集仪器设备。这年夏季,即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徐僖率先主讲了主修课程高分子化学原理。对讲义经过反复修改,认真推敲,于1960年正式出版《高分子化学原理》,印数高达24000册,这是我国高校工科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又举办高分子材料进修班,同苏联塑料专家阿费·尼古拉耶夫等人合作培养来自兄弟高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研究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十人,推动了我国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是科学前沿的生长点,早在50年代后期徐僖即提出要重视力学与高分子化学两个学科交叉领域,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化学过程和现象,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改性开拓新的途径。当时国外在这一边缘领域的研究亦处于探索阶段。徐僖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首先受到美国著名专家RSPorter和ACasele的重视,在他们的专著PolymerStressReactions(AcademicPress,1979)中摘录转载了徐僖60年代的全部研究成果。80年代初,他和他指导的研究生采用超声波和高速搅拌等手段制得了18种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可用作不相容聚合物体系的增容剂、油气田开采和勘探的化学剂、二次采油的表面活性剂以及金属冷加工润滑剂等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成果“超声辐射下聚合物的降解和嵌段(接枝)共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59年,徐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他创办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81年,他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7年,他率领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点。1989年,他负责筹建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他主持下,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瑞典、捷克等12个国家的26个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徐僖历任四川化工学院、成都工学院教授;成都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高分子材料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非金属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第35届副理事长;第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及《油田化学》等期刊主编。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种,申请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的人生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饮水思源,助人为乐”,他的最大心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