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省乐陵市赵洪都村人。
宋哲元自幼勤奋好学,常早起就读熹光下,至昏黑不忍释卷。四年读完“四子书”、《诗书》、《三礼》、《左传》等,不但能背诵,而且能通释其义。七年熟读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礼记》、《左传》等,而且还广泛涉猎了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及管子、晏子、诸葛亮、岳飞等帝王将相的英雄业绩,萌发了建功立业,卫国御侮之志。
北洋武卫右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先后历任连、营、团、旅、师、军长、方面军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等军职,并曾先后任陕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主席、冀察政委会委员长(辖热河、察哈尔、河北三省,北平、天津两市),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集军政要职于一身,有一定政治影响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1930年,蒋、阎、桂、冯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被迫下野。宋哲元收拾残部,退往晋南,饱尝了粮饷不继的困难,丧失地盘的苦楚,寄人篱下的辛酸,决心要寻找一个容纳二十九军发展的环境和施展抱负的地盘。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热河告急,天津震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唤醒了宋哲元及二十九军的抗日民族意识,同时也为宋哲元脱离困境,从民族斗争的激流中寻求发展前途,开辟了新的道路。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宋哲元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向日本侵略暴力打出前途来”。宋哲元率同部下七将领请缨抗日,表示“宁为战死鬼,不做-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喜峰口、罗文峪战斗打响后,二十九军战士组成敢死队,用大刀片,以夜战、近战、奇袭日军兵营,痛歼日军三千余人,力挫了侵略者的凶焰。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党军队在北方战场上首次取得的胜利。日本报纸宣称:“明治大帝起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历次战役战胜攻取之声威,均为宋哲元剥削殆尽。”天津《益世报》在一篇社论中说:“十九路军淞沪一仗,使世界认识了中国人;二十九军喜峰口的几仗,使我们中国人还可做人。”天津《益世报》还以《喜峰口的英雄》为题发表评论说:“法国人忘不了凡尔登的英雄,中国人永世万代亦不能忘记喜峰口的英雄。”
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一封信中,对其抗日功绩做了高度评价,对其抗日决心给予了热情鼓励和支持。信中写道:“刘子青先生来,知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况今日寇得寸进尺,军事政治经济同时进攻,先生独力支撑,不为强寇与汉奸之环迫而丧所守。对华北民众运动,亦不复继续去冬之政策。果然确立抗日决心,一面联合华北人民群众作实力之准备,一面恢复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西北军光荣历史时期曾经实行之联俄联共政策,一俟时机成熟,实行发动大规模之抗日战争,则不但苏维埃红军愿以全力为先生及二十九军助,全国民众及一切抗日力量均将拥护先生及贵军全体为真正之抗日英雄。目前日寇图绥甚急,德王蠢蠢欲动,蒙古第二傀儡国之出现,大抵为时不远,冀察政委会汉奸成分之增加,着着向先生进逼。然弟等甚望先生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坚持初志,弟等及全国人民必不让先生独当其难,誓竭全力以为后援。近者国内统一战线大有进步,红军主力渐次集中,国际联系已有把握,凡此均非徒托空言,而有实际力量,足以资为抗日之用者也。惟具体实施步骤,必须规划周详,方免贻误。兹遣张金吾同志前来就教,请予接谈。如荷同意,即以张为敝方长驻尊处之联络代表,一切通信联络均以秘密出之。鲁韩绥傅晋阎三处,弟等甚愿与之发生关系,共组北方联合战线。先生必有同心,尚祈设法介绍。临书不胜屏营翘企之至。”(引自人民出版社1938年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
1937年7月7日夜,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宋哲元与二十九军官兵发出了“卢沟桥即为尔等坟墓,誓与桥共存亡”的誓言,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全歼进攻卢沟桥日军一百余人。28日拂晓,日军以备战之兵力,配以飞机、坦克,向我南苑军营猛烈进攻,激战二十昼夜,我军付出重大牺牲。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宋哲元闻耗大哭曰:“断我左臂矣,此仇不共戴天。”充分表现了不可征服的民族英雄气概。
北平失陷后,二十九军退守河间,宋到河间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佟麟阁、赵登禹两将军修建“昭忠祠”,并在祠前对官兵慷慨激昂地训话说:“咱们是一贯抗日的队伍,现在又跟日本帝国主义打起来了。我们绝不允许再演‘九·一八’事件,决不做-奴,我们要给佟麟阁副军长、赵登禹师长报仇,我们要下决心把日本鬼子打出中国去。”
宋哲元卸职养病期间,时时思念旧部,尤以怀念情同手足而为国捐躯的佟、赵两将军。他入南岳后,于1938年10月,在衡山半山风景秀丽的明镜台侧造起一座“双忠亭”,并亲自为佟、赵两将军撰写了碑铭。
宋哲元主持军政期间,非常注重提倡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在晋南练兵时,为了使官兵增强民族气节,全军检阅时他大声问:“你们是什么人的军队?”齐答:“是老百姓的军队。”“你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是从乡间来的。”“你们父母、亲戚、朋友是什么人?”“都是老百姓。”“你们吃的、穿的、用的武器,是什么人给你们的?”“是老百姓供给的。”用这种家常式的问答方法来熏陶士兵不忘父母,不忘乡亲,不忘老百姓。宋哲元还编有《国耻歌》,定有“国耻纪念日”(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或国土沦陷的日子)。每逢“国耻日”,都要举行演讲会,并在官兵吃的馒头上印上“勿忘国耻”四个字,让每个官兵铭心刻骨,不忘国难家仇,以期洗雪国耻。
宋哲元还组织并亲自编写《二十九军军歌》、《军训团团歌》、《杀敌救国歌》、《吃饭歌》、《起床歌》、《睡觉歌》等。其中,《杀敌救国歌》的歌词完全是他一人所作。
1937年5月,为摆脱日寇纠缠,宋借故避住乐陵原籍。其间,他把印制的《四书新编》袖珍本赠给全县教师,人手一部,并将印制的《宋氏祖谱》分送同宗各户。他还出巨资,宴请本县耆宿,聘用撰写人员数十名,设立乐陵县公益事业促进委员会和县志局,编修县志,修缮文庙,建设图书馆。县志稿成,却因“七七”事变爆发,未及付印而失落。
宋哲元还非常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西安为周、秦、汉、唐各代都城,宫殿、古刹、陵墓等古迹颇多,而盛唐时期,尤为文人汇集之地,碑铭石刻向为全国之冠。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加以匪盗明抢暗窃,使得这些珍贵国宝,特别是大小雁塔及被誉为天下金石渊薮的陕西碑林,都遭到严重的践踏和损毁。他主陕后,看到这些极为痛心。为了挽救和保存祖国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他除严令禁毁外,还筹措专款,请名匠对碑林进行修葺整理,将所有碑刻凹字油饰一新,并加固碑基,重新排列整齐,使不少罕贵断残古碑得以保全,从而恢复了碑林圣地的壮观。他还派专人搜集散佚在民间的石刻碑碣以及历史名人的诗词文赋、书法真迹 、勒石碑刻等,于大碑林外新城省府后院一块古陨石周围,建立了小碑林。此外,1936年,屯驻北平期间,他还曾吁请当代书法家,以其代表作各刻一石,置于北平天坛,拟立碑林。事后已刻成百余石,但工未竣而抗战爆发,这些碑刻竟被入侵的日军用作建筑材料,相继散失。
宋哲元在灌县养病期间,年近八旬的0困于津门,他朝思暮念,常怀忧伤。一天游青城山时,喜得一墨竹,便为0刻一手杖,刻己乳名于上,并诗一首:“前岁辞亲日,中原板荡秋。敢轻离0,无奈赋同仇。但愿常服侍,羞看此杖头。待儿归去后,常伴我娘游。”可见,宋哲元既是国之干将,更是家之孝子。
1940年3月26日,宋哲元病情加重,卧床不起。4月4日留下遗言:“哲元自长城战役,待罪平津,忍辱负重,委曲因应,以不丧权,不辱国自矢,以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自信,处特殊形式之下,受各方责难之中。七七变起,奋然应战,师长赵登禹、副军长佟麟阁均在南苑殉国。是月二十八日,奉电令赴保定指挥,旋命移师津浦,扼守沧州,保定陷落,回师平汉,转战冀豫,亘时将年。二十七年夏,奉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之名驻防郑州,感受重病,莅汉入请优给病假,异地疗治。复拜军事委员会委员之命,荏苒至今,时冀病体康复,得偿报国素志,乃医药罔效,势将不起。伏念抗战为我民族生存不受侵略之坚决主义,则军事第一,胜利第一,应以练兵筹饷决策定谋为要着;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应以推行善政培养民生为要着;人材集中,力量集中,应以精诚团结意致一途为要着。合我全民之智力、人力、物力与暴敌争生命,则一切军事无关之事应缓应释,可并可省。尤应奖励廉耻,激扬忠孝,推行贤能,显拨幽微,亲平等待我之友邦,灭武力横暴之寇仇。现抗战已将三年,敌方势穷力绌,我则愈战愈强,最后胜利已操左胜。旧部诸将追随有年,集各地之智力,经数十战之实习,皆诚朴忠实,尽心保国,当能在领袖领导之下努力破敌。哲元分属军人,生受名教,事不求易,遇竟违心。当兹国难,适值数穷,吾知勉夫,从此别矣。家有0,年已古稀,未获侍养,恐致丧明,此心耿耿,他无念虑。但愿还我山河之时,有人酹酒相告,则哲元虽死之时,犹生之年。伏枕告言,不知择词。”
宋哲元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报国素志”,筹划抗日大计,再次勖励旧部诸将“努力破敌”,并坚信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已操胜券”。其御侮救国之宏心,终生不渝,抗战必胜之信心,至死坚定。4月5日,病逝于绵阳盐市街永安公寓,享年56岁。
宋哲元逝世后,举国震惊。以其英勇抗战,功勋卓著,政府与人民,国共两党,军政各界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发给治丧费五千元,平生事迹宣付国史,追赠一级上将”,并复令秦德纯赴绵阳主持治丧。四月十七日,葬于绵阳北郊宝盖峰下的富乐山上。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书写碑文。
治丧期间,收到国民党党政军首脑,抗日部队指挥官,中国共产党及全国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宋旧部及亲属挽幛、祭文、挽诗、挽联数百幅。
其中,周恩来挽曰:
失地收未回虎威昭垂芦沟月;
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朱德、彭德怀挽曰:
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
再接再励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
1987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50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及首都各界1000多人在政协礼堂隆重-,纪念“七七”事变爆发五十周年。7月6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落成典礼在卢沟桥畔隆重举行,邓小平题写了馆名,万里、王震为纪念碑剪彩揭幕。纪念馆内陈列有宋哲元用过的指挥刀和一些抗战图片、实物等,纪念馆现已被国家定为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来源:乐陵市党史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