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敏同志,原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授予者,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理事、荣誉理事,于2009年9月7日12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74岁。
张立敏同志1935年5月19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安丘。先祖张贞
是清初著名学者,其著作《杞记》等被选入《四库全书》;祖父是前清进士;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水利系主任。张立敏同志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女子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随即参加我国-的研究工作。第一次核试验前,有关部门到中南海用影片的形式先后向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汇报-研究成果,她负责当面讲解。1971年底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从事天然地震和岩石圈结构的研究。在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一等奖的“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大陆板块构造”的科学项目中,她负责区域地震研究课题,率先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壳对地震波吸收的定量数据,推出了青藏高原形成的板块对冲模式,为完成该项目的研究做出了主要贡献;而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观点,又对我国东北深源地震得成因作出解释。此外她还参加了郯庐断裂的地震活动与构造、攀西裂谷的岩石圈结构和地球动力学(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准葛尔盆地的地壳结构与石油形成(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腾冲地热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探讨了用我国传统人体科学探测油气等资源的可能性。
张立敏同志1987年以后担任地球物理所图书情报研究室主任,在着重图书情报的基本建设的同时,结合人类面临的资源、灾害、环境等重大问题、对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环境地球物理学”等新的科学发展方向。
1994年,考虑到三峡水库建设,库区大量文物被淹没,为了配合文物部门抢救快要被淹没的地下文物,她提出并承担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三峡工程和长江治理开发科学技术研究”中的独立课题“三峡库区地下文物勘探方法研究”,作出了贡献。
作为上述科研工作地部分成果,张立敏同志在《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等刊物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主要著编有《考古地球物理学》、《地下风云》(科普)、《探险史话》、《故陵访古》、《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球物理地质文集》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顾功叙院士、副理事长傅承义院士(也是张立敏同志就读北京大学时的老师)有感于学会体制上的弊端,决心对学会进行改革,力邀张立敏同志出任学会办公室主任,协助他们工作。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改革取得成功,她和曲克信同志为此费尽了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