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堃,字象乾,又名杨赤名,曾用张好礼、杨念基作为笔名,1901年10月生,河北大名县人,中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
1921年,杨堃留学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并获文科博士学位。1931年初,杨堃回到北平,先后在河北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法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天津北洋大学、朝阳大学、华北大学任教。1948—1978年担任云南大学教授,曾任社会学系主任、历史系民族史研究室主任。197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任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教授。
杨堃从教近70年,他一生中讲授过社会进化史、社会科学概论、民族学、人类学等20余门课程。他在教学中始终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没有自己的观点就不配当一名教授。
杨堃注重建立中国的民族学理论和学派,他早期的著作有:《人类学大纲》、《民族学与人类学》、《边疆教育与边疆教育学》、《中国儿童生活之民俗学研究》、《中国社会学发展史大纲》、《甘肃土人的婚姻》《灶神考》、《论中国的母系社会制度》、《我国民俗学运史略》、《云南农村》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极大。
1948—1978年,杨堃在云大任教期间,他特别强调民族学的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社会调查。他经常带领学生到乡村和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或实习。他还率先在云南大学开设民族学调查方法的课程。1954年他参加了全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任西盟佤族调查组主任。此外,他还在昆明附近的彝族、阿细、撒尼等民族中,以及德宏、楚雄、大理等地区作民族识别和民族调查工作,撰写和发表了若干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直到1966年,65岁的杨堃还骑马翻山越岭,带领学生到红河哈尼族、彝族地区进行调查,并写出《哈民族的宗教生活》。在云南大学工作的31年时间里,杨堃为云南大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后,杨堃发表论文50余篇,同时,出版了《民族与民族学》、《民族学概论》、《原始社会发展史》、《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学调查方法》、《社会学与民俗学》六部专著。年过九旬,仍致力于《世界民族概论》和《原始宗教学》的撰写。
杨堃一生沤心沥血,教书育人,笔耕不缀,著述丰富,他对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早年在介绍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50岁以后,杨堃的学术思想更加成熟和完善。他强调重视资料和实地调查,主张从宏观与微观之辨证角度,用结构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综合地研究。他主张建
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学派,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应该是一门历史的科学。民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一个民族,必须了解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