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1年-1944年,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
王伯乔(1871~1944),字贞杰,威远县向义镇里河沟人,少年时代曾就读于1874年由四川学政张之洞创办的成都尊经书院,师从经学大师王闿运,四川留法预备校毕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总督岑春煊为训练新军,开办了“四川武备学堂”,王伯乔任教官。宣统元年(1909),王伯乔随四川新军协统钟颖率兵入藏,任秘书长。到藏后任驻藏大臣衙门参议,后升至参赞,继任登科府府官(四品)。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任川边经略史署参赞。时任川边经略史的尹昌衡为王伯乔在武备学堂的学生,因师生关系而交往密切。1920年,王伯乔任华
法教育会四川分会评议部评议员,推荐大批有为青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王伯乔退隐官场,住在成都文庙后街,与刘泌子、吴虞等过从甚密。1932年举家迁回威远县凉水井居住。1928年,与画家王松岩在自流井倡导成立戊辰书画会,王伯乔担任书法指导,热心指导后辈。1944年阴历五月初三,王伯乔逝世于威远凉水井老宅,享年73岁。
作为满清官僚的王伯乔,却是一个开明人士。他让女儿加入“天足会”,从小不缠足;他结识反清的革命党人,1906年,秋瑾在上海创建中国公学,王伯乔托革命人士吕丹书送14岁的长子王大亮去该校读书。王大亮毕业于北洋大学采矿系,后担任华
北最大煤矿——开滦煤矿总工程师达十年之久。王伯乔的其他子女也先
后到北京就读中国最好的大学,其弟去日本留学,后来接管了四川第一个制碱厂。
王伯乔退隐威远后,经常周济
穷人。每年春节前都要拿出两石五斗米(约一千余斤)、一头猪(腌肉),分送给穷困的乡邻过年。他利用自己丰富的藏书,开办了“威远伯乔家庭图书馆”,免费对县内民众开放借阅。从其手书对联“新得园林栽树法,喜闻子弟读书声”里,可感受他以书育人的愉悦心情。他还长期订阅《新华日报》,年逾七十,还从儿子王秋成(地下党员)处拿到《联共党史简明教程》来阅读,并打算用蝇头小楷抄写传给后人。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女及孙辈中,有五人参加中共地下组织。两个孙女一为新四军,一为八路军。他家经营的海井,也成了掩护地下党和筹措活动经费的据点。
作为书法家的王伯乔,他潜心研究《石门颂》、《金刚经》,尤喜隶书纵逸奔放之风格,并自号“墨棣”,“所书碑匾闻名于本县及成都等地。”他的字“官求不到”、“商求不到”,却主动为治病救人的“博济生”中药堂写堂号,为四川大学图书馆写匾额,为自贡市盐场写“盐源”。其为人的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王伯乔的书法作品在县内留存极少,民国时题写的“崇福煤矿”及“弥陀寺”,因煤矿关闭和寺庙拆除而被毁。仅存于龙会镇的“七七抗战建国纪念碑”,题款为“七十老兵王贞杰书”,这处题字也因原碑迁址重建,在镶嵌磁片时部分损伤了原貌。特别是王伯乔珍藏的名人字画——包括李叔同写的“佛”、于右任写的“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包括他的姻亲包弼臣的字画、碑帖,家庭图书馆万余册图书也因各种原因失散了。(冷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