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1979年6月出生于甘肃兰州。北京大学教授。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化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7月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2014年晋升Tenure教授,2015年1月起任化学生物学系主任。
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研究,在蛋白质化学生物学、生物正交反应和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工作。尤其以发展“活细胞水平上的蛋白质化学工具”为主线,突破了活细胞内蛋白质研究的技术瓶颈、以及利用化学方法原位揭示蛋白质功能的新途径,解析了生物学新机制。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包括自然杂志子刊(Nat.Chem.Biol.,Nat.Chem.等)6篇,J.Am.Chem.Soc和Angew.Chem.In.Ed.共10篇等。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科学前沿丛书》之《化学生物学学科前沿与展望》一书和《化学生物学基础》、《化学生物学实验》两本教材。担任《化学学报》、ScientificReports、MolecularBioSystems等杂志的编委和Chem、CellChemicalBiology、ChemicalSocietyReview等杂志的顾问编委。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2)、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罗氏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14)、中美化学教授协会Biomatik杰出教授奖(2014)、英国皇家化学会新科学家奖(2014)、日本化学会杰出讲座奖(2015)等荣誉。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同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相关成果:活细胞上的蛋白质化学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蛋白质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一类生物分子,它们的结构、活性、运动以及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动态相互作用,是执行各种细胞功能的物质基础。如何对这些蛋白质机器在其所处的天然环境-活细胞内进行原位标记与调控,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科学难题。陈鹏课题组系统地发展了适用于活细胞环境的蛋白质化学技术平台,获得了光交联、特异标记、化学脱笼等一系列“在体”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化学生物学工具。利用这一活细胞“化学工具箱”,他们与生物学家展开合作,原位研究和刻画了若干关键蛋白质机器在活体环境下的动态构像变化、活性时空调控、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等关键分子事件。上述工作开辟了利用化学方法研究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分子的新途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理解蛋白质功能的技术手段,并揭示了细菌耐药和抗酸的新机制,解析了细胞信号转导的新通路,为感染性疾病和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