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社以“中国0忠诚党员,无产阶级优秀新闻战士”为引题,发布“张潮同志因病逝世”的讣告;9月22日人民日报社在京举行“沉痛追悼张潮同志”的大会,原0西北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同志主持了追悼会,《人民日报》全文播发了悼词。
张潮同志,原名张煜虚,字定照,1916年5月出生在浙江鄞县瞻岐镇大嵩东城村一户贫农家庭,他的母亲给人做娘姨供他至高中毕业。张潮1936年到上海,在长江轮船上工作,与原芜湖广播电台播音员韩曼娜(原名韩爱鑫)女士自主恋爱结婚(后得儿子张蓓蕾 ),1937年他加入了中华青年抗日救亡团,并参加了上海著名的“八一三”抗战。1938年4月志同道合的夫妻俩抛家别子一起出征,韩女士于1938年8月16日在武昌遭日军飞机投弹而不幸殉难。
张潮同志则于1938年9月冲破重重阻力,投奔延安,到洛川“抗大”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0。1939年至1943年在延安“鲁艺”学习深造,从1944年起,从事党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延安《解放日报》社、中央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总社担任编辑、记者。1947年至1949年在西北群众日报担任通采室主任,1949年至1950年任陕北群众日报总编辑,1950年至1952年任陕西日报总编辑。他1953年调到人民日报后,先后担任总编室副主任、记者部主任、文艺部主任、编委委员、宣传组副组长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曾到浙江舟山休养和深入生活搞创作)。
张潮同志还于60年代,以团长身份,率领中国0的新闻代表团出访阿尔巴尼亚,并与阿总理谢胡会见。
“文革”初张潮同志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期间,与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同志一起被划入周扬
的“文艺黑线”圈子,造反派由于抓不到把柄而无奈。这时,张潮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主题正确鲜明、论述辨证充分、语言形象生动的文章——《心中的枪和手中的枪——纪念王杰
同志》,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结果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造反派学生断章取义,恣意曲解,张潮被揪到东北游街、批斗、关牛棚,“体验了种种可怕的经历”(张潮家信)。后又有人怀疑张潮同志系地主家庭出身(造反派认为贫农家庭出身的人不可能有如此文化),被贬扫地,至1969年经“双清运动”调查后复职。
张潮同志生前曾撰写与发表了大量通讯、报告文学、散文、杂文及小说,兼及社论短评、内参,另据《延安文艺运动纪实》一-载,他还涉及了童话、诗歌。应该说张潮同志文稿等身,但因未尝亲自积存和整理,所以至今无作品结集出版,现成憾事。但他的代表作《好八连三进南京路》、《雷锋班四学雷班长》、《红鹰展翅三十年》在当时的全国拥有众多读者,反响强烈。“文革”结束后他还在全国首先提出“长篇报告文学”的新理念,还亲自尝试。
人民日报社的悼词称:“张潮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五十年,一直工作在新闻战线。他在四十多年的新闻生涯中,积极热忱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发展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潮同志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忠诚党的新闻事业。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孜孜不倦地钻研党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在编、采、评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离职休养后,他始终不忘党的新闻事业,不顾年迈体弱,不断外出采访、写作。他这种酷爱新闻事业的精神值得学习。
“张潮同志襟怀坦白,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吃苦耐劳。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全国解放后,始终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以党的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新闻事业的发展,始终保持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本色。”
我们得到了张潮同志给他儿子张蓓蕾的部分信件和诗词的原稿,信笺已经发黄而且破损,但信件内容却大多明显地打烙着中国重大的历史背景。我们在拜读时,我们无不感受到他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无不感受他对0的信仰和忠诚,无不感受到他对事业、对工作的虔诚负责和英雄忘我,无不感受到他对权力名利的淡泊宁静和对子女人生的殷殷勉励,也无不感受到他对昔日战友情侣的万般思念,更无不感受到他对毛主席逝世以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的洞察。
张潮同志有一句座右铭,那就是毛主席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张潮同志在大嵩的故居,曾有一块匾牌,那就是人民0颁发的“光荣无疆”。
附:张潮词选
八声甘州(一首)
和苏轼原阕韵
似南雁千里偕飞去,孤影送魂归。忆杨子江畔,黄鹤楼下,共浴朝晖。不须歌台舞榭,声泪斥倭非。希冀华夏醒,重获生机。昔日芜湖盟誓,恰春风初佛,云敛雾霏。数战侣相伴,如卿与我稀。盼来日驰骋疆场,秉公私忠心两不遗。生死路,不堪回首,泪透征衣。
江城子(四首)
三十周年国庆有感
神州战乱千百秋,国多忧,民多愁。偶呈繁华,并无几日留。井冈山上红旗升,长征收,现新洲。
新洲本来非仙洲,尚有忧,也有愁。惟是蠹害,铲除也便休。三十周年大江水,不回头,仍东流。
人间纵然多琼景,奠基人,究非神。披荆斩棘,岂能无创痕。一生功过不容混,渭与泾,自分明。
四化宏图早绘清,党祸频,国不宁。时风时雨,节节阻航程。朝阳终能驱阴霾,结同心,续长征。
浪淘沙(一首)
辛劳四十春,鬓已星星。花甲犹存赤子心。自古忠良孰无瑕,完璧难寻。
往来如梦景,似醒非醒。无意回首-名。应惜晚年韶光促,挥笔莫停。
--------------------------------------------------------------------------------
张蓓蕾,系张潮与张曼娜的独子,父子在解放后通过《解放日报》刊登“寻人启事”后相见。遵照张潮同志的“为建设祖国大西北贡献毕生”等意见,张蓓蕾坚持放弃进机关的机会,一直工作在陕西安康地区,当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后任中学校长(0党员),1997年退休。现应邀向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特此感谢。
宣传组副组长,当时即为副总编,因为“文革”取消了总编、副总编,而以宣传组代替之。
所选的词均来自张潮同志给他的儿子张蓓蕾的书信中,无修改痕迹,也未曾公开发表。
张姓名人堂
- 张陵 (34~156) 江苏省徐州丰县人
- 张必仲 (1918~1968)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人
- 张路斯 安徽省阜阳颍上人
- 张光岳 (1859~1892) 台湾省彰化人
- 张少松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人
- 张万欣 (1930~2014) 黑龙江哈尔滨人
- 张正见 (527~575) 山东省德州武城县人
- 张瑞图 (1570~1640) 明代官员、书画家 福建省泉州晋江人
- 张德儒 (1926~1984) 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市人
- 张明坦 (1917~1988) 山东省日照莒县人
- 张玉山 (1898~1927) 山东省潍坊寿光人
- 张胜友 福建省龙岩永定人
- 张锡祥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山西省吕梁文水县人
- 张廷范 (?~905) 河北省邢台清河县人
- 张友正 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人
- 张鸿斌 福建省漳州诏安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