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芳(1919~2000),原名尹喜花,出生于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今属七星街道坎下村)。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清贫家庭出身,7岁丧父,1929年进入当地醒狮剧艺社学艺,学花旦,后进入嵊县(今嵊州市)华堂镇大华舞台,1933年冬离开科班,与人搭班在奉化、慈溪等地演出, 1934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邀请并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牌子。从此由花旦改演小生,以 “尹云峰”名字而成名。
1935年后跟随多个演出班子在浙东等地演出,1938年到上海,加盟永乐戏院,后在同乐戏院领衔演出,1940年秋与竺水招合作挂头牌,1941年演《吕布与貂蝉》,1942年6月,与来自四季春班的傅全香在老闸大戏院演出《黄金与美人》、《春花泣秋风》等新戏,1944年不顾剧场老板反对,在竺水招的支持下,请来编导人员,并采用立体布景,写实的道具和效果、新颖的灯光,在龙门大戏院上演《云破月圆》及《殉情》,观众反映良好,1945年春,聘请洪钧、徐进、弘英、兰明等先后编演了《石达开》、《夜短情长》、《宝玉与黛玉》、《春闺梦里人》、《几时重相逢》、《荒岛恩仇记》、《沙漠王子》等新戏,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宝玉与黛玉》中的《宝玉哭灵》和《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电台播唱后,观众反响强烈,演技也日臻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流派。1946年与竺水招搭档成立芳华越剧团,任团长,长期演出于丽都大戏院,先后演出了《云破月圆》、《殉情》、《石达开》、《葛嫩娘》、《光绪与珍妃》等一大批既有思想内涵又能吸引观众的新戏,尤其是《宝玉与黛玉》、《沙漠王子》和时装戏《回头想》、《秋海棠》、《浪荡子》等戏,接二连三地引起轰动,由于艺德出众,人品高尚,越剧姐妹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尹大姐”。1947年积极支持袁雪芬倡导的《山河恋》义演活动,1948年先后与傅全香、王文
娟搭档,在兰心和新光两家剧院主演《陆文龙
》、《浪淘沙》、《鲁男子》、《桃花扇》等新戏,在越剧观众投票选举“越剧皇帝”时以色艺双绝、德艺双馨荣登榜首。1950年任上海芳华越剧团团长,1951年任全国抗美援朝上海越剧分会主席,在大众剧场义演《杏花村》,为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作出贡献。1959年1月,尹桂芳率“芳华越剧团”全体演职员六十三人,登上从上海开往福州列车,毅然举团迁往福建,到八闽之地继续播撒越剧艺术的种子。尹桂芳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目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张生、梁玉书、梁山伯、屈原等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芳华越剧团在尹桂芳的领导下,培养出一批“尹派后秀”,在历届省戏剧会演中,均获奖。1959年任福州市芳华越剧团团长,,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任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团长。 “文革”期间,由于常年处于恶劣的生活环境中,遭受非人待遇,中枢神经损伤,一手一足瘫痪。文革后,带病恢复“芳华”。1978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又任福建省政协委员、芳华越剧团名誉团长。
1979年处于半瘫痪中的尹桂芳,在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越剧院的帮助下,举办盛况空前的“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与袁雪芬一起,唱起了《山河恋》的“送信”选段。容纳一万多人的文化广场座无虚席。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尹派接班人的工作中去。
1986年芳华越剧团在福州举行规模庞大的建团40周年纪念大会与尹派艺术演唱会。当年“越剧十姐妹”中的傅全香等以及尹派传人,从上海赶来祝贺并同台献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题写“越剧奇葩”贺词。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尹桂芳唱腔选集》一书,专门介绍尹桂芳生平与艺术的《一代风流尹桂芳》也随后出版。1990年12月10至17日,芳华越剧团首次应邀出访香港,演出《红楼梦》、《玉蜻蜓》、《何文秀》等优秀剧目,香港同胞首次欣赏到芳华的艺术风采。
尹桂芳表演深沉委婉,洒脱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韵味醇厚,独标一格。其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在演唱艺术上,继承竺素娥等同行的精华,又向京剧小生名家叶盛兰、姜妙香、俞振飞等取经,借鉴其艺术成果,充实、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准。也从话剧电影中吸取营养,逐步形成质朴流畅、醇厚隽永的风格。在上海很快走红,这对越剧小生行当的成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越剧“三花一娟一桂”的时代开始向“尹桂芳时代”转变,万人空巷的“尹桂芳现象”成为越剧最终确立起以小生为台柱的风格特征,成为上海越剧圈中的代表人物。在越剧界,她富有创新精神,是继袁雪芬之后最早投入“新越剧”行列的著名演员,为越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