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元1000年-1049年]
叶清臣(1000─1049) 北宋名臣。字道卿,长洲人(今苏州市)。天圣二年(1024)榜眼。历任光
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进直史馆。论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为仁宗采纳,仲淹等得近徙。-起居注,权三司使。知永兴军时,修复三白渠,溉田六千顷,实绩显著,后人称颂。著作今存《述煮茶小品》等。皇祐元年卒,年五十(一作四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叶清臣天资聪慧,好学爽直,遇事敢为。举进士时,知举刘筠觉其对策新奇,选为第二。宋朝进士仅以策夺高第,自清臣始。
初授太常寺奉礼郎、签书苏州观察判官事。还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太平州、知秀州。入判三司户部勾院,改盐铁判官。
叶清臣曾-言九事,主要有:请派-去各州县明察暗访;了解百姓疾苦;察看官吏能力;兴太学;训练军队,慎出令,简条约等。出任宣州知州,累迁太常丞,-起居注,进直史馆。
这年冬天,京师地震,叶清臣上疏谈道:“京师地震,顷刻而止;定襄同日震,至五日不止,坏庐寺,死人畜,十有五六。陛下勤政忧民,华夏泰宁,近来一年之中,灾害频见。必定有下失民望、上违天意的做法,而陛下毫无觉察,泰然处之,白白派内侍巡走四方,专治佛事,修道科,这并不是当时的初衷。范仲淹、余靖仅仅因为言事被废黜,天下之人再也不敢议论朝政了。事情过去将近二年。愿陛下好好反省一下自己。鼓励人们提不同意见。”书奏数日,范仲淹等人都由偏远之地调到了离京城较近的地方。
这时皇帝下诏,请大臣发表意见。叶清臣又上疏,仁宗采纳了。叶清臣请求外派,仁宗任命他为两浙转运副使。太湖地区有民田,豪绅占据上游,不让水往下流,而老百姓不敢上诉。叶清臣疏通了河道,老百姓得到了好处。
此时西面边境告急,急于经费,中书向皇帝呈上三司使人选,里面没有叶清臣。皇帝说:“叶清臣才可用。”于是任命他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叶清臣与宋庠、郑戬相交,被吕夷简所厌恶、排挤,叶清臣出知江宁府。第二年,入翰林学士。父亲去世守丧,有人建议说叶清臣会领兵打仗,请让他防守边境。叶清臣守丧期满,宰相陈执中掌权,也不喜欢他,免除了叶清臣翰林侍读学士,让他到邠州任职。后知青州。知永兴军。叶清臣组织人疏浚三白渠,六千顷田地得到了灌溉。
皇祐元年(1049)春,仁宗皇帝亲临偏殿,与身边大臣商量御边之策。叶清臣说:“陛下临御天下以来,二十八年没有一天闲暇。而西夏、契丹屡屡为患,主要是没有合适的将相大臣,不能为陛下扬威德而制四夷。过去王商在廷,单于不敢仰视。郅都临代,匈奴不敢犯边。今内则位居相职的人缺少谋略,纲纪不振;外则兵将们缺少训练,因此外寇得以欺辱我们。”
“不如我们坚壁自守,诱敌深入,他们没有所需的粮食,很快就会撤退。然后我军选择骁勇,设伏出奇,击其首尾,即使不束手就擒,也要大败而归。”
仁宗问:“有这方面的能人吗?”叶清臣说:“臣以为不怕没有人,就怕有人而不能用他。如今朝中大臣,抱忠义之深者,没有人比得上富弼。为社稷操心的,没有不知道范仲淹的。熟悉古今故事的,都不如夏竦。议论之敏者,莫如郑戬。其他方面的人才,威望高而有纪律者,莫如韩琦。临大事能断者,莫如田况。刚果无顾避者,莫如刘涣。宏达有方略者,莫如孙沔。至于帅领偏将,贵能运筹帷幄,不必亲自冲锋陷阵,王德用向来有威名,范仲淹懂得军政,庞籍久经边戍,都是合适的人选。狄青、范全颇能驭众,蒋偕沉毅有术略,张亢
胆略过人,刘贻孙办事果断,王德基有勇猛之气,这些都是可以担任辅佐的将领。”
皇帝问:“朔方之地灾伤严重,军用品缺乏。怎么办?”叶清臣回答:“这是因三司安排不周造成的,转运使不称职,固非一日。如果既往不咎,后来的人犯错误又不追查,臣觉得这样可不行。比如施昌言面对久弊之政,刚要苦苦思虑、采取对策,因为与贾昌朝看法不一样,就被调走,军用品怎么能不缺?从去年秋八月,计度市籴,而贾昌朝执异议,到今年春天尚未决定,财赋又怎么能充实?”
皇帝又问:“战马缺乏,采取什么良策可以救急?”叶清臣回答:“臣以前在三司,曾经陈述过牧马监管部门的弊病,占据良田九万余顷,每年投入钱财以百万计。太平年间每年才得马三四万,遇有紧急征调的任务,大多数马还不可用。如今想要不费钱财而又尽快得到战马,不如在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五路所辖地区实行家境殷实户每户交一匹马,中等户两户交一匹马,养马的人少抽一个壮丁。照此办理,朝廷不费什么力,就可得到二十万匹战马。不久叶清臣为河北调拨军粮之事,与安抚使贾昌朝发生争执,并且上疏-。宰相各打五十大板,让贾昌朝到郑州任职,让叶清臣到河阳任职。
叶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叶清臣卒后,赠左谏议大夫。
叶清臣还作《董永诗》一首:“董生少失母,老父鳏且贫。无田事耕稼,客作奉晨昏。朝推鹿车去,大树为庭藩。农家乏甘旨,糠籺苟自存。父死不得葬,鬻身奉九原。人道孝为本,畎畒知所尊。伤嗟世教薄,至行岂足论。廪禄厚妻子,楄柎遗其亲。靳吝一抔土,因循三尺坟。空令丘壑闲,凛凛惭英魂。”由此可知人们熟悉的《天仙配》故事在北宋已经有雏形。
著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其子叶均,为集贤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