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太(1536-1617),《明史》作“元泰”,字汝贤,号华阳、华阳子、华阳山人、华阳主人等,宣城人。元太在兄弟八人中排行第七,与兄元气(官至南京右通政使)俱有名于明末政坛。
家世
徐元太一生受父亲徐衢的影响颇深。徐元太兄弟从小读书耽于游乐,不思进取,成绩很不理想,结果被县学除名。徐衢在浙江做一个典史的小官,因为冒犯了巡按御史,遭到责打。徐衢羞愧难当,辞职归里,又见儿子们不求上进,“每流涕,忽忽不乐。”元太兄弟跪问其故,徐衢将遭辱之事叙述了一番说,“你兄弟二人又都失学在家,功名无望,看来我是后继无人了。”兄弟们深受震动,从此发愤读书,终于双双考中了进士。
考中进士后,元太恰好被分到那位曾责打过自己父亲的巡按御史的家乡任地方官,他心想,这下可以为父报仇了。临行前,他在家大摆宴席,可是知子莫若父,父亲装病在床,不愿见客。元太很是纳闷,父亲告诉他:“正是因为御史的责辱,我才罢官回家,教育你们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是我的恩人,而不是仇人。你去了那里,应该向他感恩;如果你要想为我报仇,就不是我的儿子了。”元太只好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刚直不阿,宽以待人,这正是元太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精神财富,也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他后来的行事中,无论是不谄权贵,还是在西南平叛中开脱失职的下属,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父亲的影子。
初试锋芒
嘉靖四十年(1561),徐元太参加乡试,名列第二。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中进士。初知江山县(今浙江),复知魏县(今河北),因为政绩卓异,不久就升任 铨曹主政,员外郎,继而升吏部考功主事。万历五年(1577),他担任会试的同考官,恰好权相张居正
的三个儿子都参加这一科的考试。其他考官摄于张的权势,准备同时录取三人。但徐元太独持异议,结果张懋
修、张敬修落榜,张居正
大为恼怒,虽然没有立刻发作,后来还是找借口将他贬为山东参政。
有一次,张居正派他的儿子到泰山祈福,巡抚以下的-都赶去陪伴张公子,只有徐元太没去,他说:“这是儿子为父亲祈福,又不是臣子为皇帝祈祷,我们有这个必要去吗?”而且还写信去阻止他们,他引用《论语》中的典故“曾闻泰山不如林放乎”来讽刺张居正和这般趋炎附势之徒,弄得他们非常尴尬羞愧。元太之锋芒毕露、刚正耿介
可见一斑。
西南平叛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死,旋被抄家。徐元太才得以由浙江按察使再次入朝,任顺天府尹、右副都御史。
万历十三年(1585)夏,四川松潘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叛乱,攻陷城堡,大肆杀掠,西南大震。朝廷决定派徐元太任四川巡抚,率军平叛。这场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万历十四年(1586)春至夏五月,平松潘。一到前线,徐元太就大集各路兵马,给叛军以强大的心理压力,然后采取分散、瓦解的策略,将少数顽劣分子和普通叛军区别开来。他在阵前树立红、白两面旗帜,下令凡是良民被挟裹为叛的站在红旗下,虽然参加了叛乱但是现在有悔改意的站在白旗下,可以免罪,既往不咎。这一招果然有效,既减少了无谓的战争伤亡,又很快将少数叛乱首领孤立出来。其首领国师-、湾仲等被捕获,初战告捷。官军又乘胜攻破丢骨、人荒、没舌三个实力最强的边寨,其他小寨眼看大势已去,或战或降,战事很快结束。
第二阶段,自万历十四年(1586)冬十二月到第二年秋七月,平建越。这年冬天,建昌与越巂邛部黑骨夷的少数民族又发动了叛乱。元太再次征兵一万八千人,派大将李应祥、参将朱文达等统领,直捣叛军巢穴,屡战屡胜。元太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征集了三千剽悍的盐井剌马兵,将前来偷营的建昌首领安守一举擒获。其他叛军首领逃往大孤山,最后全军覆没。
第三阶段,自万历十五年(1587)冬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平马湖。由于部将不听节制,深入到腻乃部,其首领撒假等乘机纠合一部分早就心怀不轨的部落首领发动了叛乱。徐元太第三次征集五万大军,很快又平定了叛乱。
长达三年的平叛战争,是徐元太一生功业的巅峰期,“公部署调度,悉中机宜,尤善用人,厉兵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为维护边疆的稳定和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能文能武,是元太和一般文人迥然不同之处,这是和他早年“于书无所不读,尤晓畅军事”分不开的。
由于平叛有功,徐元太升任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加二品服。临行前,为了边境的长治久安,他还“置安边以固封守,设抚彝以便分理,开县治以育残氓,改守备以据要地,设巡检以辖黄郎,定奠长以束邛彝,修武备以控要荒,设堡墩以严烽堠,正疆界以杜侵争,清土田以供边饷,撤守戍以省远徭,更敕书以专责任,遴守备以驭穷陬,简职官以裨始事。” 做好了善后的一切事宜。
退隐林下
徐元太回到京城,先后任户部、兵部尚书,后又任南京刑部尚书。但是,三年的平叛战争,他虽然劳苦功高,却也招致了一部分人的忌妒,吏科都给事中林材等先后-许元太。元太心灰意冷,万历十七年二月称病辞官回到了家乡,是年五十九岁,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一直到他八十二岁去世。
没有了烦琐的公务,摆脱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徐元太徜徉在宣城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心情倍感轻松。他关心地方建设,先后置义田千亩,赡养家族;他捐资为景德寺修建了藏经阁、观音堂;还捐资修建了长安坝,使农田旱涝保收,“万民咸食其德。”
同时,他更是集中精力,整理、充实自己的学术著作。他博览群书,广泛搜集,先后编著了《喻林》、《全史吏鉴》、《吟易编》、《平羌奏议》等,其中《喻林》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提要》称赞他“用心颇为勤至”,“元太是编,实为创例。其蒐罗繁富,零玑断璧,均足为掇文者沾丐之资,是亦不可无一之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