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仲舒(943~1010),字秉阳,河南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胡旦榜进士第三人。
温仲舒进士及第后,初授大理评事,吉州通判、汾州知州,因事免职。不久又起用他为右赞善大夫,通判睦州。太宗端拱初年(988),拜右正言、直史馆、判户部凭由司。太宗端拱三年,拜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知三班院。当年秋天,彗星出现。太宗召对群臣治国之策。温仲舒以为“国家自平定太原以来,杀伤剽掠,彼此迭见。黄河以北,农桑停废,户口锐减。凋弊之余,扩军备边。丁壮备徭,老弱供赋。遗庐坏堵,不亡即死。行者辛苦,居者怨旷。愿施恩德,以遂民愿。”太宗肯定并采纳了他的主意,免除了河北的赋税。
淳化二年(991),温仲舒官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又改同知枢密院事。淳化四年,罢相知秦州。秦州世代杂居着羌、戎等少数民族,还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落。唐末以来,位于渭河以南的大洛、小洛地区盛产上等木材,被当地人侵占。朝廷每年抽调军卒采伐,运送至京师,必须从羌族居住的地区经过。免不了被他们抢夺,甚至发生血案。老百姓为此惶惶不安。温仲舒到此任职后,在几个少数民族地区部署了军队,发布布告,恩威并用,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献出领地,迁徙到渭河以北地区,温仲舒在渭北设立哨所。民族之间的争斗减少,民众深感其恩,为温仲舒画像纪念他。当然也有指责温仲舒的,皇上对身边的大臣说:“温仲舒曾经在朕的左右任职,应当知道要把安抚百姓作为第一件大事。古代起,伊、洛二水之间就有羌族部落混杂居住,况且他们之间的争斗属于羌族内部的事,这些人一直居住在渭河南岸,土著已久,随便驱逐他们,可能会引起骚动,又会烦扰我关内地区的居民。”于是命令凤翔
知州薛惟吉与温仲舒对调。恰巧内侍蓝继宗从秦州办事回来,说了温仲舒许多好话。皇上又召见温仲舒,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渭南地区后来成为内地,每年都从砍伐巨木得到许多好处。
真宗咸平初年(998),温仲舒官拜礼部尚书,后出知河阳。第二年,任开封知府。咸平五年,以公务繁重为借口请求辞官,遂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又改任刑部尚书、知天雄军,到河南任职。
景德中(1004~1007),并州空缺州守一职,因为并州是国家的北大门,重镇必须由大臣镇守,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宋真宗令宰相传旨,二人皆不愿往。不久,温仲舒复知审官院。大中祥符中(1008左右),任户部尚书。大中祥符三年(1010),封温仲舒为昭文馆大学士,任命不久温仲舒身亡,年67岁。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温仲舒工作勤奋。年轻时与吕蒙正交情深厚,又先后登第。温仲舒被黜废许多年,吕蒙正居中书,便极力推荐,等到温仲舒被任用,他反而攻击吕蒙正,人们对此忿忿不平。温仲舒与寇准同时为官,时人称之“温寇”。温仲舒子嗣宗、嗣良、嗣先、嗣立。真宗帝怜悯他们孤弱,都委以官职。
另有记载,此科探花为赵昌言,一并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