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周,山东平原人,草地农业科学家。1924年生,1948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现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1948-1950年,师从王栋教授,专攻牧草学。自1950年起,一直在甘肃农业大学和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其中1958-1959年做为草原专家,在越南民主共和国河内农林大学讲学。先后担任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草原系系主任,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创建人、第一任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一至三届成员、召集人,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第一至四届科技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中国草原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天然草地学术大会连续委员会成员,《草业科学》主编,《草业学报》主编,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编委。
任继周院士是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国家草业科学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他的主要科技成就与贡献如下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成功地应用于我国主要的牧业省(区),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公认的两大草原分类体系之一。
在我国率先开展了高山草原定位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草原改良利用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该理论与技术体系现普遍应用于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约1/3的青、藏、川、甘等高寒牧区。
研究提出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Animal Product Unit,简称APU),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APU已被我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采用,被国际权威机构用来评价世界不同地区草原生产力(见《World Resource》,1987);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已为我国牧区广泛采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水平;草地农业系统包括前植物生产层(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草坪绿地、风景旅游等),植物生产层(牧草及草产品)、动物生产层(动物及其产品)及外生物生产层(加工、流通等)等4个层次,这一理论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对传统的草原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概念的更新和发展,草地农业理论已为我国政府部门及学术界普遍接受,并在南方草地,黄土高原和内陆盐渍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果;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的理论,在我国草业学术界,开系统科学理论与草业科学理论相结合的先河,提出草地农业中不同亚系统间的系统相悖是我国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而不同亚系统间的系统耦合和草地农业系统外延与种植业、林业等系统的耦合是遏制草地退化,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一理论甘肃河西走廊山地州荒漠系统中成功地得以应用。
在我国最早开展了草坪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的建植与管理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建植、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已为生产实践普遍采用。
先后创办并主编了《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草业科学》、《草业学报》,后两种已被国家确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并被CABI做为其文摘基本刊物。
创建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的"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等4门课程,并先后主编出版了同名统编教材。自50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创建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我国唯一的草原生态研究所。
主编出版了大学统编教材4本,工具书4部,专著10本,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一项。1991年被评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新西兰梅西大学1988年出资设立了任继周教授奖学金(Professor Ren Jizhou Scholarship),专门用以资助中新两国农业学者、学生的交流。